叶占梅
栏目:现代 发布时间:2014-07-17

精 雕 细 琢 塑 人 生

—记石雕、书法、楹联、灯谜名家叶占梅

黄振桂   孙丹义

叶占梅(图1)叶占梅先生,笔名逊白,1910年10月生,1995年10月卒,享年86岁。叶出身于石匠世家,自幼聪慧好学,幼年读私塾,继而入读东山县东升初高两等小学堂。15岁起,随其兄学习打石雕刻,技艺日进;18岁时参与修建真君宫,即以他出色的技艺在石墙上留下惟妙惟肖的花木鸟兽浮雕,博得众人好评。

青年时期的叶先生勤奋向上,他并不以一般的石雕工匠为满足,而是在书法、楹联、灯谜等领域不断探索。

如今,我们在铜山古城内外的众多景点,随处可见叶占梅先生所勒的碑石,在铜陵的街头巷尾,我们也常常观赏到占梅先生为许多居家镌刻的匾额和楹联。

叶先生自幼苦练打石碑刻工艺,精雕细琢几十年。1939年武圣庙修建时,他雕刻刘源先生敬献关帝对联“德配文宣垂万古,功高武穆冠千秋”,至今为很多居家所仿造。1941年在五里亭勒“东山县抗战阵亡烈士公墓”墓碑及“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此碑碑文为马兆麟先生的孙子马汉中所书);抗日时期,城内中正公园建一方形高大的抗战献机纪念石碑,由誉享八闽的本邑著名书法家高柏岭书“献机先声” 四个大字,自然公推叶占梅先生雕刻;1945年在观音亭边叶先生镌刻“抗战胜利,海宇澄清”8个五尺见方的大字;1949年在观音亭边大石上镌刻“勤挽狂澜”;1958年承担八尺门、人民会堂、东山战斗烈士纪念碑等工程的石雕、碑刻任务……

1984——1986年,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两批十几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叶先生欣然接受县博物馆馆长孙英龙的邀请,一手为文物撰写并雕刻碑文。自始至终他不讲价钱,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日夜加班,按时按质完成了任务。孙馆长谈起此事时,深有感触地写了一段话:“叶老先生擅长于楷书,书法十分工整,圆润古拙,苍劲挺拔,风骨屹然,稳健凝练,在章法布局上行距齐朗。字间紧凑,疏密参差,极为得体。篇幅书法,连绵流畅,神采飞扬,存豪迈不羁之风,充满着古拙之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01年东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山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海峡潮》记者对叶老先生的碑刻作了这样的描述:“观其石书,墨韵酣畅,笔力老到,稳重端庄,风骨尽现;加上其娴熟刻艺,手下生花,字更精神,使每一方石物,因其字,因其刻而成艺术品,为我们东山风物增色不少。”誉为“东山石刻第一人。”观赏叶先生的石刻,确实让人深感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尽显功力。

叶占梅先生深晓石刻与书法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姐妹。没有坚实的书法艺术功底,就未能准确传神地刻好碑石;而没有精湛的石刻技艺同样未能充分体现书家的笔意。为此,叶先生从青年时期开始,在精益求精练习石刻的同时,就不间断地专神贯注在笔端,沉浸于砚墨之间,苦练书法。他不顾打石的劳累,每天放下钢钎、铁锤就抱书摊纸,研磨挥毫。由于长期在笔墨之间辛勤耕耘,练就了一手独具风采的楷书,也使得生活变得舒坦和快乐。 

 他自书“春华”、“忍让”、“勤读”、“惟书为宝”、“要留清白在人间”等条幅和斗方,作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并以此勉励子孙后代。在先生的许多书法作品中,他时时表达自己朴实无华、和蔼可亲、与人为善的品德,并融进了自身的人生追求和爱好。

1980年代,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靓寿先生到东山旅游,路过一居家,见门匾上书“惟书为宝”,深感惊奇,赞叹东山海岛竟有如此出众的书法作品。当他得知是叶老先生所书,遂邀请叶先生到他下榻的华福酒店切磋书法艺术。叶老即席挥笔写下“惟书为宝”四个字赠与沈先生,沈珍爱不已。东山县图书馆馆长游明元与叶老先生因共同热爱书法,与之结下隔代之谊。叶先生赠送数幅墨宝供游馆长收藏,并送书法作品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书画展,受到广泛好评。游馆长品评叶老的书法为“工整、端庄、朴实的书风”,“讲究笔力,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的力感”,“让人看到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体现笔墨这份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率直、平实和淡漠,让人话出心里走进平常。”

叶先生在长期从事石刻和书法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深谙书、刻、联乃是紧密结合、相映成趣的整体艺术门类,自然而然领略出楹联的艺术魅力,于是他对楹联也情有所钟,成为终生不可或缺的追求。几十年间,不论庙宇殿堂还是居家房舍,不论官宦名人、大户人家还是平民百姓、穷苦乡人,不论熟人还是陌客,不论街区闹市还是山村僻野,叶先生对慕名找他求联对、求墨宝、求石刻匾额楹联者,一概应允,从不推托,必定热情相送,视为一大乐事。如今,在东山城乡,叶先生的作品笈笈可寻。有的人家还把叶先生的墨迹制作成木雕、泥雕、剪瓷雕装饰于居家建筑。他对这些匾额楹联的制作更是从不马虎从事,而是亲自登门,从丈量尺寸、设计纵横,到文字创作、制作、安装,皆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再三推敲,一直到自己认为完美才肯罢手。

叶先生在他的楹联创作中,寄托着对从善的褒扬,对邪恶的鞭挞,对家乡的深情,对文化的追求,寓心志与哲理于文字之间。如“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纵观梁岳云千嶂,莫若苏峰笔一支”、“德厚从来人所重,文章自古世为珍”、“梅苑作诗诗有味,兰亭落笔笔生香”等等,皆为后人所传诵。他还善于以人名嵌入联中,82岁时,赠送外科医生俊城的对联“俊士良方新国手,城模仁术大名医”,其文、其书,甚为受赠者珍爱。

自青年时期起,先生在从事书法、石刻、楹联的创作之余,饱读经史和古典文学名著,融会贯通,博闻强记,打下了坚实的学养功底。早在1950年代,叶先生就加入县文化馆业余创作组,编写短剧《坐以待毙的人》、《东村抓丁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文学志趣。平日里,他乐于邀朋约友,品茶论道,读书做谜,互相切磋,自娱自乐。从而对谜语这种文艺形式,也就长期涉猎颇深,做起谜语,得心应手,几十年乐此不疲。纵使在遭受磨难的日子里,也痴心不改,执“谜”不悟。有趣的是,那时候,先生为了避免横遭干涉,床头堆放的是毛主席和鲁迅的著作,枕头底下却偷偷藏着唐诗宋词、聊斋、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名著,经常翻阅研读。夏天天气炎热,蚊虫肆虐,他也无暇顾及,继续抽他的烟作他的谜。偶尔咳嗽,子女劝他休息,他只淡然说:“你不要理它,它也没办法。”子女在清理叶老遗作时发现,笔记本、烟盒纸、碎纸片、半页稿纸都被叶先生用来记录他所创作的谜语,有些纸片已经“残纸蠹为巢”。

叶先生创作的谜语奇巧有趣,品格端庄,谜面雅致不俗,通解干净利索,谜底扣题准确,“潇洒生诗里,风骚入谜中。”例如“行必果”射成语“踏踏实实”、 “残纸蠹为巢”射成语“咬文嚼字”、“调查自下而上”射“香”字等,皆有余韵。

叶先生获得平反纠错以后,已垂垂年暮。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无数道皱痕,一身旧棉袄显得敦古而质朴。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他的表情和眼神里读出刚毅、执着、睿智。友人更钦佩他那皴裂而有力的双手何以既能抡锤打石,又能潇洒挥毫。

岁月的蹉跎对文人来说无异于创作素材的积累。此时的叶先生,创作的源泉更加充盈,文笔更加厚重,谜兴也更加焕发了。1980年龙溪地区举办九县一市谜会,东山县组织代表队参会,特聘请叶占梅先生为顾问。他和队员们共同努力,取得了集体创作第二名的成绩。1983年元宵节,叶先生参加漳州市海峡两岸灯谜会,与台湾同胞同台献艺,交流谜艺,颇受赞誉。东山县灯谜协会副主席郑燧育先生赋诗赞之曰:“谦谦君子古儒风,荦荦大家荡荡胸,方书传世时人宝,勒石艺高千秋红。煮酒射覆思北海,烹茗联句李杜风。佳作盈家留一帙,梅园留香今愈浓。”叶老先生逝世时,县灯谜协会赠送挽联曰:“叶占墨林耆也绿,梅开谜苑暮犹红”。其时,全国影响最大的灯谜专业报刊《中华谜报》刊载《东山岛已故谜人作品专版——叶占梅灯谜选》。2010年元宵节,正值叶先生百年诞辰,东山县广电局专题举办“欢度元宵叶占梅谜作电视有奖猜射”活动。

叶占梅先生一生雕刻石碑,自比“琢玉”,表示对艺术品的珍重。这正是他养性从艺,孜孜追求的境界。他致力于石雕、书法、楹联、谜语,之所以皆有卓著的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他在精雕细琢制作艺术品的过程中,也在凝其心力塑造自己坦荡无悔、落落方正的人生。诚如他給四个儿子命名为良玉、武玉、荣玉、成玉。细品叶占梅先生的创作,可谓碑如其人,书如其人,联如其人,谜如其人。

 

叶占梅(图2)

文本框: 叶占梅镌刻《虎崆滴玉》文物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