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英艺坛宿将
栏目:现代 发布时间:2014-07-17

 

魂系故里的艺坛宿将刘文英

王 桑 坤

刘文英艺坛宿将(图1)

刘文英先生,名涓三(1911-1982年),原籍东山县铜陵镇城脚。先生姐姐2人,兄弟6人,本身行五。6岁不幸失怙,家境贫寒,12岁做童工,当店夥。18岁便为人理账,奠下了毕生的会计基础。后为诏浦盐场公署雇员。抗战时期,携眷客居云霄,受聘于合成烟厂。解放后,随厂过渡公营,于云霄县供销社生产资料经理部(今农资公司)担任财务工作,直至退休。   先生仅读过几年私塾,却勤奋自勉,好学不倦,经长期潜心磨琢,博古通今,其诗词、书画、花艺及美工制作等深有造诣,尤擅谜艺,声誉卓著。先生待人谦谨恳切,遇勤学青年,便尽力引导。工作一丝不苟,屡获单位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先生谢世多年,其遗作载入《刘文英诗词选》(1990年版)、云霄县人大编印的《云霄历代诗文稿存》(2009年版),其从艺轶事散见于云霄县政协编印的《云霄文史资料》。其铿锵吟咏,弦歌太息,历久弥新,在云霄文艺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其诗文充满爱国爱乡之情,是研究东山历史文化弥足珍贵的史料。

谜 坛 宿 将

民国时期,多数人为生活奔忙,文化水平悬殊,云霄灯谜活动猜射人数寥寥无几。解放后,逢佳节良宵,云霄闹市街衢,谜坛多至十余处,一时谜苑花团锦簇。其时,刘文英先生主持的谜坛,尤引人注目。众多善射者围观猜射,兴高采烈。先生倡导并实践的谜艺创新,表现有四:

其一,谜坛布置齐整。谜框装置透明薄膜,谜笺洁白,书楷字黑,大小得体,陈列其中,且旁附对联,灯光透亮。

其二,制谜造诣深厚。先生深受东山耆宿马兆麟先生国学影响,且有独到之处,巧用“五行所属”、“阴阳学说”融于制谜之中,谜文既秀气灵巧,工於韵律,对仗工整,又意义贴切,通俗易懂。谜面谜底神气齐全,雅俗共赏。

其三,谜艺形式多样。先生的谜,意态万千,推陈出新,时而谜排,时而连环,时而哑谜,时而“红虎”,时而即景会意,时而画谜测字,时而离合吟诗,时而索隐探骊,应变无穷。如,一次元宵节谜会,先生以“万紫千红”为谜面,以影目、词牌名、红楼人、泊人、杂志名等为谜目,形成36条“同面异底谜”谜排,可谓“万紫千红结队来”;又如,创制离合诗谜,以“(青)春斗艳赛花灯,(火)电交辉相映明。(月)挂当空悬晧璧,(玉)光雪影景逾清。”二十四个字环形排列,作为谜面,运用离合读法,即:将每句的尾字,拆分出半字,作为次句的首字,以此类推;将末句的尾字,拆分出半字,作为首句的第一个字;可吟成二十八个字,变作七绝一首。离合出来的字,就是谜底。恰好猜出卷烟名四(各升冠格):(长)青、(星)火、(奔)月、(独)玉。再如,“独脚红虎谜”,以谜面写单个赭红色的字,诸如:“雄”,射花名一:“牡丹”;“婴”,射西游记人一:“红孩儿”等。当时群众文化活动相对枯燥单一,这些谜艺形式妙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司坛解谜灵活。有一次谜会,以“白璧无瑕”射字一“珖”。但一猜谜者则射为“王”字,意即玉无点,先生请他解释后,当即击鼓三“咚”,让他领奖!赢得围观的灯谜爱好者交口称赞。有人说:初学谜者,到刘先生坛下学猜射,入门最快!

先生消瘦羸弱,一次病后,竟两耳失聪,但仍充满乐观精神,文事不缀。1964年他在云霄文化馆举行灯谜讲座,对云霄灯谜活动的普及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引领作用,培养了一批新手。1980年,他参加云霄代表队赴首届龙溪地区灯谜会猜,云霄代表队获集体创作奖第一名,先生荣获个人创作奖第二名。由此刘先生蜚声龙溪谜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人在《云霄文史资料》里追忆云霄文革前后的商灯射虎趣闻逸事,曾录刘文英先生灯谜遗作多则,诸如:“暗香夜合”,射字一:“移”;“敲断金钗红烛冷”,射字一:“蚤”;“看万山红遍”,射县名二:“望都、赤峰”;“楮”,射红楼梦人一:“乃木侍者”;“舞幽壑之潜蛟”,射草药一:“穿山龙”;“鸳鸯交颈”,射小五金名二:“蝴蝶、锁头”;“地道战”,射三国人一:“陆抗”。刘先生创作的诸多佳谜,给人们留下美的享受,成为云霄灯坛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也是云霄谜史上的一代宗师。

 

诗 翁 词 叟

 

刘文英先生作为一名从旧社会走来的小职员,伏案理账维持家计之余,仍抱砚砥行,研修诗词,吟唱遣怀。先生早期作品散失,现存近百首诗词,仰仗东山、云霄两地故友鼎力资助,得以结集。其诗词文采纤巧,质朴清新,真挚细腻,特点有三:

其一,裾牵友情。读其诗,如见其人。诗人次韵即赠之什,达30余首,占诗作三分之一,握手牵裾,总见真情。其《送陈秋顺荣调诏安——感怀联咏》(1964年)云:“别兮无意联诗瘦,去也有怀共马肥。暮云春树劳秋水,思切屋梁月色辉。”其《菊迟——步洪干堂原韵》(1977年)云:“重阳节后探琼枝,未见芳姿笑径篱。九十秋光将已老,何时解语得开颐。”其《蝶恋花·步高传顺原韵》(1976年)云:“石上三生缘夙许?意合情投,莫逆成知己。怀别绪千言万语,惹离愁晋山陵雨。聚首同餐难得遇!岁序催人,易度蹉寒暑。红鲤遣来青鸟去,两相慰望春天树。”1965年2月,青年诗友张永础先生自东山赶回南安参加社教,路经云霄,停车与先生会别。刘先生作《长相思·别情》一阙,词云:“会匆匆,别匆匆,会别车前惜意浓。两心相照同。雁无影,鲤无踪,三月望穿眼欲红。黯然云树中。”如今,陈秋顺先生、洪干堂先生已作古,当年刘先生与诗友酬应之骊歌,雕章联藻,情溢于词,俯仰之间已成百年绝响,后人品读犹慨叹千端。

其二,襟怀亲情。游子别绪,寄客离情,最难舍的是亲情。窘于生计,先生诸兄弟萍踪浪影,天各一方,唯四哥刘麦秋豪放厚文,昆仲豁怀击钵,把壶斟酌,吟笺唱和。其《闲居戏咏——和四哥原题韵》(1972年)云:“散步作游仙,清怀俗虑蠲。登峰神快也,渡水兴悠然。试画频忘食,学诗辄废眠。索居闲寂寞,静坐类参禅。”其《读四哥<老叹>有感反其意而作之——和其韵四首》云:形骸放浪杖蔾持,弄月吟风慰所思。偶遇高朋增品茗,联欢胜友欲倾卮。山娇水丽堪游目,燕舞莺歌足解颐。遍地春光无限好,骋怀何异少年时。”刘家亲兄弟一觞一咏,似临风雅韵,似归舟唱晚,短短一段词,浓浓手足情。

其三,神凝乡情。抗战时期,先生离开蝶岛,挈妇将雏,辗转诏、浦、云40余载,魂牵梦索的是生他养他的石斋故里,“最是虎崆勾引我,更兼石塔当前明”。其《七律·客路炎凉沉百感廿首》有句:“余系铜陵一拙鸠,祗因兵祸远方游。江山跋涉奔千里,家宅漂流泛卅秋。……”、“洄溯当年别故乡,兄弟情深顾虑长。客地风霜多凛冽,征程雨露倍凄凉。杜鹃夜半频啼血,一度闻声一断肠。”其《十六字令·乡思六首》云:“乡!思我出生的地方。铜陵岛,脑印永难忘。乡!祸劫重重苦难长。惊回首,追忆倍凄凉”、“乡!五十翻身作主张。挥群策,国事共商量。乡!威武巍峨镇海疆。英雄岛,万古史流芳。”其《忆秦娥·归意》(1977年)云:“秋声咽,三更梦断鹃啼血,鹃啼血,情牵故里,卌年伤别。风霜历尽头凝雪,长征马思归切。思归切,‘双挑’重累,‘一挑’难歇。”故土难离,思乡情殇。铜陵古镇的一石一瓦,海滨邹鲁的风物人文,多年飘泊在外的先生望穿云树,乡愁日增,晚年愈发强烈。1982年,先生病魔缠身,仍抱病参加云霄县政协、县委宣传部主办的“文明礼貌唱诗会”,彰显一生对故园,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魂 系 故 园

 

清末民国时期的东山,地瘠林稀,淡水缺乏,加之兵灾频频,生存空间狭迫,背井离乡闯荡江湖,乃至飘洋过海向外移民,竟成东山人的艰难抉择,一时蔚为风潮,凸现了东山人浓郁的海洋文化色彩,孕育了东山岛开放兼容、冒险进取、仗义尚文的人文传统。

对东山故里的恒久缅怀,成为刘文英先生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最温暖的心灵依恋,最深切的文化归属。“浮云缱绻怀游子,落日缠绵感故人”。在颜衰鬓白的刘先生心底,东山岛就是“根”,石斋故里就是“精神家园”,关帝庙就是“心灵娘家”。

离乡的脚步越远,乡思乡愁的感觉就越强烈。现存刘先生的花鸟画遗作《春夏秋冬四条屏》(1971年)、《鹏程万里中堂》(1972年),格调高雅,意境悠远,其中一方闲章尤为醒目,阳文鸟篆云:“石斋故里是吾家”,不经意间流露了先生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

先生晚年尝言:浦、云、诏人只云“石斋故里是吾乡”,惟有真正的东山人敢言“石斋故里是吾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982年10月,一代艺坛宿将刘文英与世长辞,终年七十有二。依先生遗愿,葬于风景秀丽的云霄将军山东麓,背靠连绵苍翠的将山次峰,面朝东南,奔流浩荡的漳江出海口尽头,美丽葱茏的东山岛遥遥在望,历经无数艰辛磨难的刘先生,终究保有那份对家乡最真挚的深深爱恋,静静守望,直至永久。

(2013年4月)

 王桑坤,云霄县人,供职于云霄县委组织部,13709369099 W13709369099@163.COM) 


  云霄县漳江畔垂钓,居中着白上衣者为刘文英 

刘文英艺坛宿将(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