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门 出 贤 士 ——先秦文学研究学者林祥征
栏目:现代 发布时间:2020-11-10

报告文学

——先秦文学研究学者林祥征

孙用川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小册子传出乡贤消息

    座谈中,学兄陈国民、学姐陈丽华夫妇向我出示了一本《东山中学十五届联谊会纪念册》。我翻开这本在我看来很珍贵的小册子,大部分相片都是熟悉的脸孔,而其中一个久违的名字——林祥徵(由于汉字简化,后来“徵”写作“征”。为行文方便,恕我不敬,以下均用“征”直呼其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六十多年前,祥征兄与我哥用奇同在东山中学读书,那时东山只有一家中学,仅设初中,而且学生不多,仅区区两三百名。我哥同班的黄宗强、黄振坤、李德俊等常常到先父的小诊所玩,比我哥低两届的林祥征也是常客。印象中,祥征聪明、敏锐、好学、活跃、乐观、风趣。因为年纪比我哥他们小,于是未免调皮些。记得常常趋近桌子看先父开处方,闲时听父亲摇头晃脑讲述聊斋故事、满口“之乎者也”时他特别专心,偶尔插嘴问话,模仿先父的口气诵读诗文;还记得我经常在中学操场里看祥征与我哥他们一起打排球,他个子不高,但发、传、垫、跳却非常灵活。大概由于意趣相近吧?我那时是个小学生,至今记得他十四五岁时那可亲的音容笑貌,常常回味。1966(或1967)年他回乡时我和他一起在本城旧戏院门口的广场上打过一次排球,此后五十多年始终未能晤面。以前曾听我哥说起,祥征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隐约知道他还读过研究生,之后,曾经参与汉语改革工作,参与编写辞典,我心中更是敬佩有加,然而一直不了解详情,多年来始终心存思念。

寒 门 出 贤 士  ——先秦文学研究学者林祥征(图1)


    这本小册子使我兴奋异常,而国民兄他们也所知甚少。我立即查了一下百度,打开“林祥征”词条,“人物简介”赫然进入我的视线:“1938526日生,福建东山县人”“山东泰安师专(笔者注:现改名为泰山学院)教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1961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

    第二天,我根据小册子的提示挂通了祥征的电话,他接到我的电话也很高兴,第一句话就是:听说用奇走了,非常可惜呀!电话那头乡音未改。当我询问他的学术成就时,他换成了无奈的口气:“呀!阿川啊!我没什么成就啦,现在老了,血糖升高,工作起来很困难呢。由于身体原因,加上老伴也多病,很久没回家乡了,非常想念你们啊。”几天后,寄送给我几本他的著作:《诗经审美谈》20191月学苑出版社出版)《诗经楚辞评议》20185月五南当代学术丛刊出版)《钱钟书先生论诗经2013年华夏国学出版社出版,当代国学经典书库·著名人物系列丛书)。单从这几本书的出版年份看,便可明白其实这几年祥征的学术成果甚为丰硕,而且都是在“现在老了,血糖升高,工作起来很困难”的状态中完成的,更印证了他的谦虚。我如获至宝,粗略阅读,觉得他研究高端而深入,大量引用中外经典,观点客观、新颖、独到,语言活泼,引人入胜,使我获益匪浅。阅读之余,我打听到他侄儿林俊英在本地的住处,立即前去采访。过后又认真搜集了一些资料,于是,对乡贤林祥征的人生、道路、学识、成就、品格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寒门子弟漫漫求学路

    林祥征出生于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他的父亲林章,开一家酱料小店,卖一些豆乳、酱萝卜、咸芥菜之类,城里人都称呼他“豆乳章”,如今城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略有所闻。由于那时老百姓普遍贫穷,大多数人家日常生活里买不起鱼肉,多以酱料佐餐,加上“豆乳章”的酱料比别的店优质可口,因而他家的酱料生意自然比较可观。然而林章养育了十多个子女,微薄的收入很难维持家庭生计,一直为家庭生活历尽艰辛,全家在勉强度日的岁月里过了几十年。更甚者,在那个贫穷黑暗的社会时期,林章的十多个子女中,大多数未能长大就离开人世,还把一位女儿忍痛送到乡下给人作“童养媳”,唯留下祥征他们兄弟三人,祥征最小,他的童年也就在这寒门里艰难地长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种状况在我们这座小城里是很普遍的,让人感到不尽的辛酸。

    父亲去世后,酱料店由祥征的大哥林祥瑞(即林俊英的父亲)经管。

    父兄看到祥征聪明好学,寄希望于他,再穷再苦也要培养他上学,有意寄托他改变家庭的贫寒境况。根据老父亲的交代,大哥始终尽其所能供祥征读书。

    然而到了1954年祥征初中毕业(正好这一年我升入初中,于是在东中我与祥征擦肩而过,所幸因为我哥才早就认识了他),家里又犯了难。东山不设高中,如欲升学必须到外地。愁眉紧锁的林祥瑞同祥征的大嫂苦苦商量。大嫂也深明大义,决意支持小叔上学。听说祥征以优异成绩考上云霄一中,哥嫂都很高兴,大嫂立即变卖掉家里多少值一点钱的东西,如烛台、旧家私之类。嫂子还按照铜陵妇女勤劳持家的习惯,刻苦操劳那时东山海边家庭妇女唯一的营生,没日没夜地织渔网补充收入,尽一切办法解决祥征的路费和学杂费。直至1957年祥征高中毕业,填志愿时他选择了山东大学,从东山到山东,他觉得可以时刻铭记家乡,还可以向山东人介绍,很有趣。他顺利被录取到山东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路漫漫其修远。

    然而说说容易,我们可以想象那几年林祥瑞夫妇克服经济困难的艰辛和支持祥征完成学业的坚定。

    林俊英向我解开了祥征读研究生的情景:祥征大学毕业后考取研究生,他如饥似渴地在群书的海洋里跋涉,夜以继日博览国学著作,一直专注于艰涩而深奥的古典文学,刻苦钻研,他边阅读,边摘录,边思考,边撰写,苦苦求索,如饥似渴地汲取学识营养。每一点收获都是付出多少脑汁换来的,他竟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以至于未能坚持继续就学,只好申请休学半年在家养病,半年后又继续上学,才完成研究生学业。前文所说的“隐约”立时明朗起来。


《诗经》美学研究

    祥征在送书的附信里说:“我是从山东大学的先秦文学研究班淘汰下来的”。他把年老退休趣说为“淘汰”,让我感到他仍如年轻时的调皮、幽默,骨子里守着谦虚本性。而我在另一份资料上却明明白白读到这样的文字:“中国国学名家·林祥征《诗经》的艺术研究——当代中国国学名家系列丛书出版工程推介名家林祥征”。于是我虽学识浅陋,还是认真阅读祥征的几本著作,逐步读懂了一些。

    而凭我粗浅的学识和笨拙的笔墨,实在未能探究其学术研究之精微,本文只能对林祥征的学术研究做一些介绍性的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古老诗歌集,是中华民族国学宝库里一份瑰宝。笔者读初中时就背诵过“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篇章。凡是学习文学语言的,或研究国学的学者都绕不过 《诗经》的阅读与研究。

    林祥征选取这一课题作为自己的学术主攻方向,显示了他的眼力、心力和迎难而上、勇于高攀的境界。早在19914月,祥征就与知名学者韩明安合著出版《诗经末议》(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4月自行出版《诗经审美价值的探讨》(中国文联出版社)。   

寒 门 出 贤 士  ——先秦文学研究学者林祥征(图2)

    在《诗经审美谈》著作中,他首先逐一分析了《周南·关雎》《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王风·君子于役》《陈风·泽陂》《小雅·采薇》等主要篇章的美学特点、美学价值。同时从审美鉴赏角度、章法布局、具体意象解读等作了论述,而且对以往的某些观点客观、详尽地进行比较,偶尔与其他学者“商榷”。他大量引用古今中外著作,涵盖了文学、语言学、美学、哲学、史学。著作可谓高深,然而读起来,直觉得滋养有味,深而可测,高而欲攀。他阅读广博,文中引经据典,阐述层分缕析,十分清晰,且深入浅出,让读者觉得没有丝毫学究气。

    从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诗经审美谈》在引导读者欣赏《诗经》的具体篇章之后,以《诗经心理审美化的艺术特征及其影响(上、下)》为题,概括了他的主要论点。

    《诗经》是怎样把先民们心理和情感形式化和形象化,即审美化呢?他认为:一、利用重章复沓法,表现心理活动的动态性。二、选取典型的动作,表现微妙的心理活动。三、心里空间与心理时间的描写。四、比喻与衬托和阻塞原则。五、移情与快适感。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首先肯定《诗经》的心理视觉审美化已经达到了“使人惊奇的成熟地步”,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早熟的民族,对人类早期文明做过卓越的贡献,《诗经》是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这里,祥征已经从文学研究引申为对中华文明史的认知与高度评价了。只有具备历史文化的纵向认识以及对世界文化的横向比较,才能提出这样的结论。其次,他认为,在文学价值方面,《诗经》具有高度的技巧和复杂繁多的表现形式(例如当代意识流手法在诗经里早已多处运用),对审美世界的开拓是多方面的。第三,他提出,《诗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戒掉虚荒浮躁的习气,发扬坐冷板凳精神,为学术研究“努力奋进吧!”这些论述,表达了祥征对年轻人的引导与激励。

    接着,对《诗经》怎样把先民们的情感艺术化即审美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生活到艺术”“艺术表现手法”“唯美”“形象化”等概念,他作了深入的具体阐释:一、内心矛盾的艺术展现。二、黄昏与思念。三、月亮与怀念。四、关于“咏美人之祖”。五、贫贱相依,富贵见弃的问题。六、无理之妙。七、用他思写己思。八、错觉艺术。

    他由这些深入、细腻的分析中进一步指出:《诗经》是民族精神家园中一朵奇葩,对它的艺术研究有助于加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我们千万不可等闲视之。这就已经比较超前地接触到“文化自信”的命题,大大提高了著作的思想性,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民族自豪感的强烈以及思想的敏锐。

   《诗经审美谈》归纳、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范型”。所谓艺术范型,“它是艺术手法的基元,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情境的心理结构形式。” (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典型类型)他总结了《诗经》给后代文学创作上、文化上、语言上、甚至优秀传统思想上带来巨大、深远影响的范型:一、关于抒写思念的范型:1、“思极而做梦”型。2、“谁适为容”(意即“士为悦己者容”)型。3、“在水一方”型。4、“月下怀人”型。二、抒写人生痛苦的范型:1、“落花伤感”型。2、“局天蹐地”(大意为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型。三、关于厌世的范型:1、“羡慕草木”型。2、“尚寐无觉”型。四、分别情境的范型:1、“瞻望不及”型。2、“杨柳依依”型。五、艺术手法的范型:1、“画眼睛”型。2、“取影法”型。3、“错觉艺术”型。4、“无理而妙”型。

    如此归纳让我们明白了2000多年发展起来的种种文学表现手法大多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渊源,值得一切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细细领会,学习借鉴。笔者努力搜索很多资料,确信这一理论为林祥征首创!这是他对《诗经》研究的独特贡献。

    本书还就《诗经》中的爱国精神、《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诗经》的虚实美学、《诗经》的辩证艺术、《诗经》中的爱情美学等作了探索、阐述。这些阐述,把具体艺术形象的一一解读,提升到理论升华的高度,而且把《诗经》的价值从文学意义、美学意义延伸到了国家、民族、社会、哲学等层面。


学术研究领域的拓展

    林祥征的学术研究绝不止于《诗经》。由于他的学术主攻方向是“先秦文学”,因而对《楚辞》的研究也是一个侧重点。在《诗经楚辞评议》中,祥征从《离骚》《九歌》等作品的赏读出发,对屈原作为古代爱国主义代表人物和划时代文学巨子的精神、心里、创作思维作了深入的剖析。他克服了以往的研究侧重屈原的思想品德、社会伦理,淡视其诗歌创作艺术、美学欣赏的倾向,紧扣楚辞的作品,从深入挖掘其艺术成就、美学品赏入手,再与屈原的思想、精神相互映衬,并指出研究文学作品,绝不可以离开作品本身,绝不可以离开美学原则。这是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独特、正确途径。这是一条以“人”的情感作为出发点的途径。

寒 门 出 贤 士  ——先秦文学研究学者林祥征(图3)


    在研究先秦文学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祥征又推而广之对整个文学领域作了一定探索。主要是对意境、修辞的古代积淀进行中华语言文学的“探本溯源”。

    他首先给出了明确的概念:“意境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高级形态”“意境是由意与境两个单体概念组合而成的,意与境如何融合才能产生美感效应,产生意境的诗意空间?这是意境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据此,祥征从《三百篇》意境构成的三个层面阐述:一是意与境浑、以情胜、以境胜三种形态。二是虚实相生的重要艺术手段。三是意境的呈现还要靠作者与欣赏者的共同创造。这些论述已经涉及文学概论的一般规律了。祥征并非泛泛而论,而是如数家珍般地从先秦文学成就的具体作品中深挖 “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学规律。

    例如,作者以《诗经》的典型实例,作了一些典型阐述。如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执子之手,与尔偕老”“终朝采缘,不盈一掬”等典型句子说明《诗经》真实自然的意境;以“杨柳依依”等典型例句说明《诗经》余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说明生命的律动,演绎生命意蕴的艺术世界,等等。

    对《诗经》修辞艺术的阐释是祥征文学研究的又一份重要成果。他通过《诗经》的修辞艺术研究,把修辞理论解释得十分清晰。达·芬奇说:“凡是能够到源头去取泉水的人,绝不喝壶中的水。”祥征以《诗经》的修辞艺术,印证我们现代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其实大多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源头”。

    《诗经》赋、比、兴等修辞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而祥征深入分析,赋、比、兴其实是《诗经》最早最常用的手法。他逐一具体论述了“赋”的白描铺叙、用典型动作变现心理活动的运用,《诗经》不乏生动的例证。

    “比”与“兴”的博喻(不同角度的连比)、层递(由浅入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等等层层深入)、示现(运用想象与追忆,把实际上不闻不见的实物说得如见如闻)、比拟(写此物表现他物)、衬托(叙写几件事物陪衬主要事物,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夸张(又称夸饰,“言过其实”又不至于误会成真)、警策(德行、哲理的形象化表达)、通感(心里刺激的感官反映)等等。祥征在《钱钟书先生论诗经》一书中,又进一步分析了双关、象声等修辞格。

    祥征指出:“大抵现代修辞学上的主要修辞格(《诗经》)几乎一应俱有,除了个别修辞格还处于萌芽状态外,绝大部分修辞格已经十分成熟……它反映了先民的生命体验和艺术创造力。

    这里我想着重指出的是,祥征在论述《诗经》美学欣赏时,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第一次从西方语言学和美学家艾尔德曼引进的“观感价值”与“情感价值”概念。他以《诗经》丰富细腻的声色描写为例,认为欣赏艺术品,如果只欣赏“观感价值”,会导致停留于表象的欣赏错误或者望文生义,更重要的应该在欣赏“观感价值”的同时,欣赏并受熏陶于“情感价值”。通俗地说,就是欣赏作品以艺术形象的形式施加于读者的思想内涵,即通常所说的“美感”和“思想性”。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之所在,因为触及读者的情感、灵魂。这一论述,我们甚至可以引申到欣赏一切“美”的事物,如美术、音乐舞蹈,乃至建筑物、景物等。可以说,让我们今日建设旅游元素得到了启发。只有同时具备“观感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城市形象乃至景点,才是为人们所向往的,也才是持久的。

    祥征的研究还触类旁通,由文学拓展到语言学,由于他广博的语言知识已经为国内学界所知晓和肯定,他前后被选定参与了《汉语大词典》(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诗经学大辞典》《四库大辞典》等七部辞书的编撰工作。

    《诗经》美学研究——包括《诗经》在内的先秦文学研究——整个文学领域的研究——语言学的深度研究:这应该是林祥征学术研究的步步加深和拓展,也是他学术功底日趋坚实,臻于成熟的轨迹。

    祥征多次参加《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同行认为他“对香港、台湾、日本学者的评议研究作了一番分析,可谓研究之研究。”

    他的论文《说诗千万家,管锥造纸背》获得《学术与交流》刊物优秀论文一等奖。


拳拳书生情怀

    祥征的拳拳书生情怀贯穿一生。

    201411月,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林祥征学术报告会,会议简报写下这样的文字:“林教授从成功学的角度强调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做学问的重要性。他告诫同学们:做学问要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求真的好习惯。”“林教授离开教学一线多年,但他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他的学术成果一直处于学术前沿。

    他的学生回忆说:“古典文学老师林祥征80多岁了,退休前讲古代礼仪的跪拜之礼,提到“跽”的时候,老先生双膝跪倒,挺直上身,给学生演示。”“下班后,他和老伴儿去买菜,总是手牵着手。”——礼也。

    早在19938月,他参加有136名《诗经》研究学者参加的学术盛会,成立了以著名学者夏传才为会长的“中国诗经学会”,林祥征当选为理事。

    2015年,祥征参加“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就出自祥征之手。——智也。

    201710月,林祥征把自己研究多年的《点校补正经义考》等58本研究资料捐赠给泰山学院图书馆。——仁也,情也。


    在祥征的著作里,我第一次读到作者本人继续在自己已经出版的书页里写下详细的眉批、边注,足见其治学的精益求精、步步提高、从无止境的可贵精神。——信也。

 

寒 门 出 贤 士  ——先秦文学研究学者林祥征(图4)寒 门 出 贤 士  ——先秦文学研究学者林祥征(图5)

    林俊英告诉笔者,祥征始终牢记哥嫂对他的学业帮助,多年来常常不断寄钱回家补贴哥嫂和后辈的花费,长怀感恩的心,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几十年从未间断。——义也。

    祥征的子女皆学业有成,子林俊山已成长为大学副教授;女林俊青在上海担任一家银行的部门经理。他们都在科学技术经济的行列里为社会做贡献。

    泰山山麓,山东大学的同学举行聚会。一览众山小,象征着一群知识精英的豪情壮志。会上,“八零后”林祥征引吭高歌《再见吧,妈妈》,一位同学写道:“林祥征老师的歌声,直冲霄汉!”

 

 原载《铜山古城》第109期

上一篇: 叶占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