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年谱注译
栏目:道周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31

原文:
曾祖讳宗德,其先从莆阳徙铜海再世矣。诸从兄弟皆繁富自豪,公独澹然缊袍不耻。常谓诸昆曰:“吾遗安公子也,先人贻女以佚(1),独贻我以安,吾安能与若辈争裘马之路乎?”常面折人之过,人亦不憾。称之曰:东门戆公云。
曾祖母林氏敦朴不著。祖讳世懋,自戆公没家益贫,又不治产,仅余百金,一夜被盗取去,或请公究问,公怡然曰:“吾命当贫,即操千金坠海中,宁当问之水滨?吾命不贫,彼当自来。”卒食贫,郁郁四十而没。子四,先君其三子也。祖妣翁氏寿八十三,携四子哺血瘁羽者四十三年,愁叹之声不出于户。宗族私谥(2)曰:勤勚(3)。
父讳季(4),字嘉卿,以字行。家既贫,从外祖受学(5)研精于性理书(6)与朱子纲目,善擘窠(7)大书。世宗初年,倭寇沸乱,伯父早卒,仲父又远出,季父尚穉(8)在襁中。父年方十八,当事勒军卫,治兵编户三丁取一,即良家子无免者。父当行,抱祖母哭,哀动左右乃免,以大户督造战舰,从族人造舰。猝值卒叛,胁公与俱,公拔剑斫两卒跳身去。事稍平,部帅苦无功,微闻公事,夜半从公谋,寿(9)以百金。公笑曰:“丈夫不斩楼兰郅支(10),乃欲以杀两叛奴自卖也。”不顾而去,帅固从之谋。公笑曰:“两级前掷在于坏舟之下,卿自取之。”以是得黄季布(11)之誉。归,颇喜任侠,时训练族人以田畴逢萌(12)自命。神宗初年,天下升平,乃焚所为钤韬(13)书,抑事儒生。乡里及族人有争竞十数年不解者,公出一言剖之立已,即不已,郡县檄下终得公言乃平。公虽近侠,独不喜人陆博(14),见摴蒲(15)者,必碎其局,乡里儿恒远避公。周为儿时,常阅曹子建(16)诗,手自丹乙。公见之叱曰:“子建轻薄,出语蹶张,奈何效之?”比稍稍为诗,公益不喜。一日周出,公尽焚架上所部书,陈诸性理书与朱子纲目,周归见惄然(17)感泣也。家久贫,箧中书漶漫(18)不可读,公自郡(19)买性理书与朱子纲目,装毕使两人舁(20)篮举上行,公执盖随其后,安顿道傍,比端整侍立,或怪问之,公曰:“此圣贤精神,天下性命所系。”比归,乃择日为周开读。周今碌碌已六十年,距公没时已三十六载,卒不能得其一言一字之用,遗负宏多,岂不悲哉!熹宗壬戌散馆(21),赠文林郎翰林院编修。
母陈氏,外祖后山陈公,五世为诸生(22),虽贫不徙业。母通四书及小部史,顾不喜为庸儿诵说,惟教诸邻居女子纴绩。母行常十数女子从之,称壶师。每见儿曹懒不读书,辄废食叹曰:“生既不作圣贤,已是恨事,何况废学。”时闻议废圣像,母为哀恸缟素三日,诸舅以为异,母云:“吾累世吃夫子饭,不觉情痛,非为异也。”晚年家益贫,谋入山就伯兄躬耕,诸邻女老媪穉妇子攀号者累日,或送至数十里乃返。甲子从周往京师,既膺封,赢数金,欲为外祖祠,母坚却之曰:“内氏未立庙,岂得遽问外家,平生未尝妄受人一钱。”先君青原公常为人解纷岁暮矣,馈羊一,牵母遣人还之,夜系共(23)门而去。常云:“女子不纺绩,男子不读书,坐得一钱(钱一作文)者便是辱人贱行(24)。”没年七十九,乡里私旌之曰:黄氏文母。子二,周其次子也。熹宗壬戌散馆,封太孺人。
妻先娶林氏,未有所出,生一女。先太孺人卒,亦敦朴不著,初赠孺人。妻继娶蔡氏,蔡司农(25)之侄女,娴女红,能诵五经,皆略上口,事太孺人甚孝。丁女母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周既贫,不事生产,赖蔡拮据以有朝夕,内外亲属咸云:蔡于文母嗣徽(26)云。周观古今英俊出而匡时,负海内之望者,多起于阀阅(27),累世袭休,故其名实易副,事功速就,非有凭藉而然,亦其世泽茂焉。若徐穉(28)、黄宪(29)之伦,起于单门,虽行成圭璋(30),言方椒桂(31),不得厕钟鼎之际,十恒八九。至如郑朴(32)、严遵台(33)、佟矫慎(34)辈,入山采药,荜门啜菽,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后嗣亦无甚表著者,岂清湍之乏巨鳞,峭崖之无隆阜,其理势然与。先高祖遗安公,每诵庞德公之言,不以官禄遗其子孙,自曾祖戆公守之不变,逮于道周,趋操(35)每下,超然独免(36),既无申屠(37)之高敦遣趋朝,又乏世英(38)之雅不夷不惠(39),远谢前人,殊乖夙业。乃以殊恩大庆获贲(40)丘园,数世明扬(41)顿承龙藻(42),虽欲迹松子于瀛峤(43),辞越人之文冕(44),安可得乎!所幸好我者怜其寒枯也。
 
注释:
(1)佚:通“逸”,安逸。《广雅》:“佚,乐也。”
(2)私谥:不是由朝廷,而是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3)勤勚( yì):辛劳。宋·王安石《诏允观文殿学士富弼乞赴汝州避灾养疾》:“触热载驰,用忘勤勩。”
(4)季:季春之误。黄道周父亲名季春(1544~1607),下文“世宗初年……父年方十八。”黄季春出生于嘉靖二十三(1544)年,十八岁应为嘉靖四十一(1562)年,此时是嘉靖末年,因此“世宗初年”是“世宗末年”之误。黄道周的大伯父名孟春,二伯父名仲春,叔父名复春。
(5)受学:从师学习。《后汉书·党锢传序》:“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
(6)性理书:人性与天理的书籍,指宋儒性理之学的著作。
(7)擘窠:大字。宋·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属对》:“又登望海亭,柱间有擘窠大字。”
(8)穉(zhì):同“稚”。
(9)寿:当为“授”之误。
(10)楼兰郅支:西汉时期,匈奴郅支单于占领了西域楼兰等小国,借指倭寇。
(11)季布:西汉将领。初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后为刘邦用,拜为郎中,历仕惠帝中郎将、文帝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
(12)逢萌:生卒年不详,字子康,东汉北海都昌(今山东昌邑)人。家贫,曾为亭长。后至长安学《春秋》。因不满王莽统治,泛海客居辽东。长于阴阳之术。东汉初年,至崂山修道。朝廷多次征辟,始终不仕。寿终而死。
(13)钤韬:古代兵法有《玉钤篇》和《玄女六韬要决》。后因以“钤韬”泛指兵书或谋略。
(14)陆博:赌博。又作六簿、六博。六博最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体育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
(15)摴(chū)蒲:古代博戏名。汉代即有之,晋时尤盛行。以掷骰决胜负,后为掷骰的泛称。
(16)曹子建: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17)惄(nì)然:忧思。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18)漶漫:模糊不清。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序》:“然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
(19)郡:指漳州府。《年谱》作“会城”,指省城。此次说法不同,应以黄道周自述为准。
(20)舁(yú):抬。共同抬东西。
(21)熹宗壬戌散馆:壬戌年是1622年,这一年黄道周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散馆是在甲子(1624)年,黄道周可能误记。1623年(葵亥)接母亲到北京。
(22)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23)共:通“拱”。
(24)辱人贱行:可耻的卑劣行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於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25)司农:户部尚书的别称。蔡玉卿的伯父蔡乾釜,万历年间任户部郎官。
(26)嗣徽:继承前人的盛美德业。《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郑玄笺:“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令。”
(27)阀阅:指有功勋的世家、巨室。宋·秦观《王俭论》:“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
(28)徐穉:东汉豫章南昌人,家贫,为人清高,性情怪僻,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29)黄宪:东汉慎阳(今河南省正阳县)人,字叔度。世贫贱,以学行见重于时。
(30)圭璋:两种贵重玉器礼品,比喻高尚品德。《诗经·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
(31)椒桂:椒与桂。皆香木。常用以比喻贤人。汉·刘向《九叹·逢纷》:“椒桂罗以颠覆兮,有竭信而归诚。”
(32)郑朴:郑子真,名朴,西汉时期陕西褒中县人,祖居褒谷箕山,此地今有石碑上刻:“汉隐士郑子真先生故里。”他常年隐居于此,躬耕垂钓,修道静默,名声很高,有“世服其清高”之说。
(33)严遵台:即严子陵,名遵。
(34)佟矫慎:不详待考。
(35)趋操:行为、操行。《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如秩趋操甚狂,若置之言职,朝廷无安静之理。”
(36)免:同“勉”,勉励。
(37)申屠:申屠嘉(?~前155),西汉时梁(治今安徽砀山)人。汉文帝时任丞相,曾经整肃朝廷礼仪。
(38)世英:黄琼(86~164),字世英。东汉名臣。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洁身守正,官至三公之首。
(39)不夷不惠:意即不学伯夷,不作柳下惠,谓行事折中,不偏颇过激。《后汉书·黄琼传》:“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
(40)贲(bēn):通“奔”。急走、逃亡。《荀子·强国》:“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
(41)明扬:公开张扬或宣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42)龙藻:奇丽的辞藻。《晋书·文苑传·曹毗》:“运屈则纡其清晖,时申则散其龙藻。”
(43)迹松子于瀛峤:典出《梁书·阮孝绪传》:“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
(44)辞越人之文冕:典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强越人以文冕也。”意思是不能够因为自己喜爱华丽的帽子,而勉强越地的人也要去戴它。
 
译文:
    曾祖父名讳黄宗德,他的先辈从莆田迁徙到铜山已经两代了。几位兄弟都富裕有钱,自以为豪,唯独曾祖父坦然穿着破衣服而不以为耻。曾经对几位兄弟说:“我是遗安公(黄廷尧)的儿子,先辈留给你们舒适,唯独留给我平安,我怎么能跟你们争轻裘肥马的生活呢?”经常当面指出别人的过错,人们也不会感到难受。称呼他:“东门戆公”。
    曾祖母林氏,敦厚淳朴不张扬。祖父名讳黄世懋,自从戆公去世后,家庭日益贫困,又没有经营产业,仅仅剩下百两白银。一天夜里被偷走,有人请祖父追究查问,祖父淡然说:“我命中注定应当贫穷,如果我有千两白银掉到海里,难道要到海边查问?我命中注定不贫穷,钱财就会自己找上门。”因此过着贫苦的生活,郁郁寡欢,四十岁就去世。儿子四个,先父是第三子。祖母翁氏享年八十三岁,抚养四个儿子,含辛茹苦四十三年,忧愁怨叹的声音不出家门。亲属送给谥号:“辛劳”。
    父亲名讳季春,字嘉卿,以排行为名。家庭很贫困,他跟从外祖父学习,精心研究人性与天理的书籍和《朱子纲目》,父亲还善于书写大字。嘉靖初年,倭寇作乱,大伯父早逝,二伯父出远门,叔父年幼还在襁褓之中。父亲年方十八岁,当局命令卫所训练士兵,按户籍人口三丁抽一,即使是良家子弟也不能幸免。父亲也被抽走,临行前抱着祖母大哭,哀伤感动四周才得以幸免,以大户人家的身份跟从族人造船。突然遇到士兵叛乱,胁迫父亲一起参加,父亲拔出剑砍死两名士兵然后轻身跳走离开。事情稍微平息,所部将领苦于没有功劳,隐约听到父亲的事情,深夜来和父亲商量,要以百两白银相送。父亲笑着说:“大丈夫不去杀死倭寇强敌,难道想杀两个叛兵而卖钱吗?”拂袖要离开,那位将领只好听从父亲,父亲笑着说:“两颗脑袋以前扔在朽坏的船下面,您自己去取。”因此父亲得到黄季布的声誉。回家后,颇为喜欢见义勇为,经常训练族人,自命是乡村中的逢萌。
    万历初年,天下太平,父亲焚烧了影响行为的兵法谋略书籍,转为儒生身份行事。乡里或者族人之间有争执十几年没有解决的事情,父亲说一席话帮助分析就能解决,即使无法解决,府县的公文下达,也最终得到父亲的出言支持才得以平息。父亲虽然颇为任侠行事,唯独不喜欢别人赌博,看见有人在赌,一定捣碎赌局,乡里的小孩看见父亲都远远回避。道周年幼时,经常阅读曹植的诗歌,尝试道家炼丹,父亲看见就斥责说:“曹植为人轻薄,出言狂妄嚣张,为什么仿效他呢?”等到开始学习写诗,父亲更加不高兴。一天,道周不在家,父亲全部烧了书架上的那些书,陈列人性天理的书籍和《朱子纲目》,道周回家后又伤心又感动,不禁流下眼泪。家里长期贫困,箱里的书模糊不清,无法阅读,父亲从漳州郡买来人性天理的书籍和《朱子纲目》,装在篮子里让两个人抬在肩上行走,父亲拿着篮盖跟随在后面,在路边休息时,大家端庄整齐肃立,有人很奇怪询问,父亲说:“这是圣贤的思想精髓,关系到天下人的身心性命。”回家后,就选择良辰吉日让道周开始阅读。道周现在碌碌无为已经六十年,距离父亲去世已经三十六年,最终不能得到父亲一句话一个字的教诲,遗憾辜负太多太多,难道不非常悲伤吗?天启壬戌年翰林院结业,朝廷追赠父亲为文林郎翰林院编修。
母亲陈氏,外祖父是后山陈公,五世都是生员身份,虽然贫穷但没有改变职业。母亲精通《四书》和几部历史书籍,因此不喜欢对平庸的小孩朗读解说,只是教导那些邻居女子纺纱织布。母亲出行经常有十几个女子跟从,称为“壶师”。每次看到儿孙偷懒不读书,总是不吃饭而叹息说:“生来不能成为圣贤,已经是很遗憾的事,何况还要荒废学业。”当时听说要废去圣贤画像,母亲为此悲哀痛哭,穿素服三天,几位舅舅觉得很奇怪,母亲说:“咱们家世代依靠孔子吃饭,不知不觉伤情动感,不会奇怪的。”晚年家里日益贫穷,要到山里和大哥一起耕作,诸位邻居老太婆和少妇整天哀怨哭泣,有的送了几十里才返回。甲子年母亲跟随道周去北京,已经接受赐封,获得了一些银子,想要为外祖父建祠堂,母亲坚决拒绝说:“本家黄氏还没有立庙,怎么能够马上说起外家陈氏呢?平生不曾随便接受别人一分钱。”先父青原公曾经在年终时替人解决纠纷,人家赠送一只羊,父亲牵着母亲的手送还,夜里把羊系在那户人家的拱门才离开。母亲经常说:“女人不纺织,男人不读书,无缘无故得到一分钱便是可耻的卑劣行为。”母亲七十九岁去世,乡里人私下表彰:“黄氏文母”。有儿子二人,道周是次子。天启壬戌年翰林院结业,封“太孺人”。
    道周先娶林氏为妻,没有生儿子,只生一个女儿。她在母亲之前去世,也是敦厚淳朴不张扬,当时朝廷赐赠“孺人”。以后又娶蔡氏为妻,是户部郎官蔡乾釜的侄女,善于针线活,能够读《五经》,差不多朗朗上口,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她母亲去世丁忧,她七天不吃不喝。道周本来就贫穷,又没有从事生产活动,依靠蔡氏辛勤操持才得以勉强度日,内外亲戚都说:蔡氏继承了母亲的美德。
道周观察古往今来英雄俊杰出现而能够拯救时局、担负天下威望的人,多数产生于世家巨室,世代延续美好声望,因此他们的名声和事实容易相符,从事的功业马上有成就,这不但是有所依靠才这样,更是世代恩泽繁茂隆盛的结果。像徐穉、黄宪之辈,产生于寒门,虽然他们的行为像圭和璋一样高尚,语言像椒和桂一样贤淑,也十有八九不能侧身于朝班行列。至于像郑朴、严子陵、佟矫慎之辈,他们进山采药,破门陋室,喝水吃豆,饿了常常没饭吃,冷了常常没衣穿,他们的后代也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表现,难道是清澈的溪流缺乏健硕的大鱼,陡峭的山崖没有隆起的土山吗?这是情理和时势的必然结果啊!高祖父遗安公,每每谈起庞德公的话语,不把官位俸禄遗留给子孙。从曾祖父戆公开始遵守而不改变,一直到道周这一代,操行每况愈下,只能超然物外,自我勉励,既没有申屠嘉的能力整顿上朝礼仪,也缺乏黄琼的优雅而能不偏不倚。遥谢前人,特别违背前世的造业。最终凭借特殊的恩典和巨大的庆幸得以逃回墓园,几代人宣扬的操行,只继承了华丽的辞藻,想要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不要越人华丽的帽子,如何才能得到呢?所幸喜欢我的人怜爱我的寒酸和枯瘦。
原文:
  黄子平曰:我二人忠孝而已矣。皆生值艰难之会,至死不敢一日忘其君,不敢一日忘其亲,不敢一日忘其尊章(1)与夫子,皆其大者也。子平生不识父,二岁而孤,茕茕鲜民(2),今奚述焉?凡诸有所记忆,无非母夫人之所教诏,时时颇称说先公之遗训,言之流涕,何敢忘也。
  安宗(3)初,先公将辞墓出石养山,属母夫人曰:『二人殁后(4),以身许君。今事亟矣,国之存亡未可知,此身非复我有矣。吾行后,善守北山松楸,教诏麑、麚、麖儿曹唯夫人』。于时子平尚未生也。先公行后百六十有五日而子平生。先公既以秩宗奉祠(5),出祭禹陵毕,知政在马、阮,难复留,乃拜疏请告。念石养山阿(6)甚,与母夫人书曰:『人至,闻三月一日麙子生之喜。是日吾正奉祠,将诣禹陵。神禹护持,想足长养亢宗耳。墓下庐舍无恙,扫松或得奉归命也』。子平今遭乱避地太深,去此山日益远,母每挥涕戒子平曰:『而长矣,犹未能归里松楸,母子守先陇(7)下。而父在极颠连忧患中,曷尝一日忘北山松楸哉』!
 
注释:
(1)尊章:亦作“尊嫜”。舅姑。对丈夫父母或对人公婆的敬称。嫜 zhāng 〔姑嫜〕古代称丈夫的母亲和父亲。
(2)茕茕鲜民:茕茕(qióng qióng),形容孤独无依靠。鲜民,无父母穷独之民。语本《诗·小雅·寥莪》:“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毛传:“鲜,寡也。”
(3)安宗:明安宗(1607~1646)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钧孙。明思宗堂弟,是福恭王朱常洵的儿子。1643年袭王位。1644年明亡后,在南京监国,不久即位。改元弘光。在位2年,1645年,清军攻克南京,与清军作战中被叛将田维乘出卖,后来被押送至北京斩首。明遗臣上谥号圣安皇帝,永历皇帝追谥安宗简皇帝,庙号安宗。
(4)二人殁后:这里的“二人”应该指父母,父母去世了,身体属于君王。后文也提到“二人”,同此意。
(5)秩宗奉祠:秩宗,官名。《尚书·尧典》:“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王莽据此,改太常为秩宗。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奉祠,祭祀。《史记·封禅书》:“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
(6)阿(ē):土堆、山丘、泛指山。《诗经·大雅·皇矣》:“我陵我阿。”
(7)先陇:同“先垄”。祖先的坟墓。唐·牟融《翁母些》诗:“先垄每怀风木夜,画堂无复彩衣时。”
 
译文:
黄子平说:我们母子二人只是尽忠尽孝而已。都生活在艰难困苦年代,到死不敢一天忘记君王,不敢一天忘记亲人长辈,不敢一天忘记公婆和丈夫,这都是他们具有崇高地位的缘故。子平生来不认识父亲,二岁成为孤儿,贫穷孤独,现在又能够叙述什么呢?凡是那些能够记起的,无非都是母亲的教导昭示,她常常诉说先父遗训,说了就伤心流泪,怎么敢忘记啊!
安宗(弘光)初年,先父即将辞别墓园离开石养山,嘱咐母亲说:“父母已经去世了,就把身体给了君王。现在事情危急,国家存亡尚不可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是我所能支配了。我走后,应该很好守护北山的墓园,教育昭示麑、麚、麖三个孩子的任务,就只有夫人了。”那时,子平尚未出生,先父走后一百六十五天子平才出生。先父以礼部的名义,出使浙江祭祀禹陵。之后,知道朝政掌握在马士英、阮大钺手中,很难再呆下去,就上疏请求休假回家,非常思念家乡石养山的一草一木,给母亲写信说:“人已经到达,听到了三月一日麙子出生的喜事,这天我正奉旨祭祀,将去禹陵。大禹神灵保佑扶持,心想一定能够很好成长振兴宗族,墓园草屋可安好,为了守墓也许能得到回家的诏命。”子平现在遭遇乱世避居太深,离石养山更加遥远。母亲常常流泪告诫子平说:“你长大了,还不能回到家乡墓园,让我们母子守护祖先坟墓。你父亲在极端颠沛流离忧患重重之中,何尝一天忘记了北山墓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