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的往事
栏目:现代 发布时间:2014-07-16

家父的往事

 

陈重炎

 

家父的往事(图1)家父胡宪章,原名胡文韬,笔名慎楼、已闻等,1921年3月6日生于东山县铜陵镇做帆埕,2004年12月11日逝世。

家父周岁丧父,六龄失母,唯与祖母相依为命,靠祖母纺线糊口度日。家父回忆幼年艰辛,尝诗:“祖母旋车孙牵线,车旋挥出人间泪,两条渔线拉住两条命,双线卷成一脉穷人血。”

家父自幼聪明伶俐,无奈家贫如洗,求学无望。幸天赐良机,得以为东华小学许愿学校长提篮送饭。许校长见他勤奋好学,善解人意,有意教而导之,家父终得豁免学费,并获老师们资助课本费用。从此家父求知修远,终生未倦。

1936年夏天,家父刚在苏峰中学完成一年级课程,品学兼优,经考核录取,转往省城师范学校接受短期速成培训,半年后结业返乡,任教于东华小学,从此笔耕舌织,执教廿载。

家父执教育人,关心民生国事。据洪干堂先生遗作《从戊戌政变至东山解放间东山县五十三年大事纪要》记载:“1940年8月,全县教师掀起反饥饿斗争,被押解百余人,审刑后,为首的胡宪章被流放东山岛境外。”1938年8月,东山文教界组织抗战后方服务团,承担宣传、慰劳、征募任务,下设3个服务队,家父任第三队负责人。1942年日军南进后,日伪军在闽南空投“和平诱降”的传单。8月间,东山文教界采取应对措施,成立“抗日宣传委员会”,其中,“组织东山城关中、小学青年教师成立抗日青年服务队,到各乡镇去巡回举办夜间民众讲座,教唱抗战歌曲,演短剧;白天书写壁上大型抗战标语,绘画壁上大型抗战漫画,使城乡的抗战思潮汇成一片。这民众讲座一直坚持至一九四五年秋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完成胜利才结束活动。”(摘自林长华先生《东山岛军民抗日救国史实》),家父时任县抗日青年服务队队长。

抗战胜利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仍勾结掌权,实行专制统治,东山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群热血青年自发筹资,创办“民声报社”,家父兼任报社总编辑。社刊《民声报》借孙中山先生诞辰79周年纪念日于1945年11月12日发行创刊号。创刊词表明办报宗旨——扫除时弊、为民喉舌。《民声报》四开版面,3日刊,每期发行600份,其中200份派送到新加坡、菲律宾、印尼、香港和台湾。

《民声报》常以杂文、小品、呼吁书等文章,阐明扫除时弊,反对姑息养奸、纵属扰民,呼吁惩办贪官污吏,扫除土豪劣绅。创刊号发表《老鼠的世界》一文。文中高呼:“今一班老百姓受了不合理事实的虐害,比比皆是,要靠谁来扑灭呢?岂不是靠自己吗?请大家有切肤之痛者,想一想吧!同时我们要高呼着:‘消灭黑暗的老鼠,在黑暗里贪污的人是老鼠。黑暗的地方,我们要使其光明’……”1949年6月,家父又以笔名已闻发表《给东山青年同志一封公开信》。该信感情充沛、笔锋尖锐,时而痛惜东山“天然的美景啊!到底掩饰不了社会的龌龊”;时而怒斥“许多弊端,正如一个毒瘤在那里糜烂酝酿”;时而疾呼东山青年“改造社会、救民倒悬”,“举起正义大纛,端正趋向,整齐步伐,扫除妨碍社会进步、危害人民幸福的腐化分子……”

《民声报》出刊后期,已“意识到社会前途,除寄望于解放,确无别的道路可走”,于是经常转载外地报刊、通讯社有关时局和新政协筹备会情况的报道,以及有关解放区新面貌的消息。旨在让读者了解国家最新状况,以引起共鸣,共同欢迎解放的来临。1949年10月国民党洪伟达军队溃退南下,进入东山岛,《民声报》被迫停刊。

7个月后的1950年5月12日,天亮了,东山解放了!东山解放后,家父保管的《民声报》从创刊号至终刊号完整无缺的合订本交由“民声报社”社长李色朱上送东山县公安局审查处理。

此后,家父满腔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林鸿然先生执笔的《后林小学沿革》一文记载:1951年8月间,“校长胡宪章回校主持工作,学生数增加到二百多人,教师九人,设六个班级。除进行正常教育外,又组织师生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大力举办农民夜校;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社会宣传。《秧歌舞》、《兄妹开荒》、《一贯道》、《牛永贵上前线》、《自由婚姻记》、《阿凤》等歌剧,先后在本乡上台演出。并巡回杏陈、大产等村。学校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群众满意。多次获得区委书记杨锁城的表扬。一九五二年夏,由于民校工作出色,被评为全县模范学校。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县特等模范单位,专区第一名模范,全省第二名模范。”

家父一生不容易。1957年被“开除出教师队伍”,接受劳动改造,直至1980年3月,中共东山县委组织部给家父恢复干部名誉,办理退休。面对人生坎坷,家父坦然处之,保持其一贯尽国人之责的态度。

1969年间,家父在观音亭海军岭公路段挖剥地层的监督劳动中,从深赤色的风化沙泥层挖出深赤色、质硬如冻石,击之声清如玉的石块,疑为生物骨化石。家父意识到其价值所在,偷偷带回化石,后又将化石辗转平和山区,妥加保存,以待有识之士。1986年7月,家父外甥曾意丹(时任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前来东山探望,家父将化石郑重交给曾意丹,托其带回福州研究。1986年底至1987年5月间,福建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长、省文化厅厅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专家等人,先后3次访问家父,调查这些化石发现的详情。后经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大力发掘、收集、鉴定、研究,终于确定家父发现的化石确系史前脊椎动物遗骨化石。1987年7月5日《文汇报》在《东山岛专讯》栏目作了报道,称:东山岛史前脊椎动物遗骨化石的发现,“把福建省的历史从已知的7千年左右推前到一万年,并从一个侧面证明闽台古陆桥的存在。”家父发现、保存、贡献遗骨化石,抛砖引玉,功不可没。1989年元月,家父获得文物管理部门的表彰。可惜由于年长、早逝,家父生前对此未能作进一步研究。之后,果真由“有识之士”——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先生就“东山岛史前遗迹”及“海峡陆桥”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其结论是:胡宪章先生发现的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是从海底捞出,送到被称为“万福公”的山头的。

1983年至90年代初,家父受聘担任县政协属下东山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员、《东山教育志》编辑。在此期间,家父在东山文史类刊物发表《略谈四十年代的东山两报》、《铜山古城的三座书院》、《东山教育发展史话》等文,还为东山先人唐文灿、唐朝彝、蔡玉卿、陈瑸、林日瑞、陈士奇执笔立传。针对文史抢救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家父秉持严谨治学的研究态度,发表《我对抢救铜山史料的献议》和《慎楼析事(1-7)》等文十余篇,倡导新方志和人物传记的撰写必须坚持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见解,受到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起寮教授的好评。黄教授在写给家父的信中说:“你为东山县所写的传稿,内容详实丰富,观点基本正确,十分钦佩……十分赞成你‘抢救文史’,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来编修新志包括撰写人物传记的主张。”

家父虽已离我而去,但其力尽国人之责的风范值得我们后代记取。

 

文本框:    创办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东山《民声报》版面,胡宪章为总编辑家父的往事(图3)(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