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第一位留学生——萧笠云
栏目:近代 发布时间:2014-07-16

       东山第一位留学生——萧笠云

李凤仙初稿

东山第一位留学生——萧笠云(图1)萧笠云先生(1897—1986),出生于东山铜陵,幼年就读于东山县东升高初两等小学堂。

小学一年级时,先生由堂长马兆麟介绍学习昆曲,养成喜爱音乐,学会演奏丝竹管弦多种乐器。高小毕业后,受聘于养正初等小学堂为教员。先生勤奋好学,边任教边进修四书、古文,学习书法、金石。1915年,考上汀漳龙师范学校本科,1919年毕业。适逢吴稚晖、李石勇创设“留法勤工俭学会”。先生经县考试,以优异成绩被选赴法国留学,由李石勇推荐,攻读纺织专科。毕业时,荣获纺和织第一等文凭各一张,银质奖章一枚。旋即又经校长介绍到纱厂实习一年,代理厂技师及监工4个月,然后转入法国N.S.C纺织机器制造厂任见习工程师一年半。从自绘蓝图开始,进而参加炼钢、翻砂、制模、配件、磨制、工作床制造以及各种机器的修理工艺。先生自是聪颖,所学皆领悟准确而独到,以上实践,对专业都很快熟练掌握,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6年,萧先生回国到上海,希冀能以所学本领报效国家,无奈当时国内实业寥若晨星,未能如愿。先生愤而返梓,在漳州母校(二师)执教。北伐军兴以后,萧先生投笔从戎,被派往北伐军前敌总指挥政治部工作。后因病返梓,从此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先生先后在漳州、厦门、南平、福州等地职中、中学任教务主任或校长。

1941年,福州沦陷,他慨然回故乡,时任县长楼胜利积极倡办东山初级中学,萧先生以其渊博学识和拳拳事业心,毫无争议地被聘任为东中首任校长,实乃众望所归。在此之前,全县每年约有数百名高小毕业生,除少数人到云霄、漳浦、诏安等县中学求学外,95%以上学生均因家庭经济负担乏力而致失学。从此,东山有了自己的公办中学,实为桑梓之大幸。

萧先生在任期间,正值抗日中期,经费十分困难,他多方奔走,向各界及海外侨胞筹募得10000元作为学校开办费用。为了选择校址,先生反复考虑故乡文物古迹甚多,不能因受破除迷信而将历史悠久的关帝庙、宝智寺、城隍公庙等文物古迹破毁,于是通过婉转的办法,向当局申请,将这些古建筑物,稍加维修,因陋就筒,作为校舍,以便管理保护,相得益彰。

堪称这个时期东山新知识分子领军人物的萧笠云先生,不仅为学校制定“自强不息”的校训,还自己作词作曲谱成《东中校歌》:

机声轧轧/炮声隆隆/抗日大时代/诞生我东中/守校训/行八德/树立良好学风/为人群谋福利/为国家矢尽忠/学问可济世/有恒能成功/同学们/敦品力学/誓为他日主人翁/东中、东中/永垂光荣。

他多方聘请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学者来校担任教师。经过近3个月筹办,终于1941年8月7日进行新生入学考试,录取新生120名,编为2个班,9月20日开学,10月1日正式上课。至1946年冬,先生退任校长时,学校已发展至6个班,学生338人,教职员工共21名。

先生身居校长,事事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当时因师资不足,他兼任两个班的物理和音乐课,还教过几何、生物。先生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带领全校师生劳动建校,在关帝庙和城隍公庙前先后开辟3个操场;课外经常举行校内的作文、书法、美术、演讲等竞赛。

当时,在日机经常骚扰轰炸的情况下,采取适应战争环境的教学措施,鼓励学生要学习明代文学家宋濂的求学精神,勤奋苦读,寒暑不辍,坚持做到在敌人炮火中,照常上课读书。在纪念周或晨会上,他经常向书生讲话,介绍抗日形势,教育学生要为驱逐日寇、保卫祖国、振兴中华而学习。他还组织歌咏队,晨呼队,亲自教唱抗日歌曲(曾用法文教学生唱“马赛曲”),走向社会开展抗日宣传,参加东山抗日民众讲座,还带领学生到康美乡写抗日标语、演街头剧。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抗日青年服务队,下乡巡回宣传,绘画抗战漫画等。第一届学生毕业前举行的文娱晚会,他邀请家长及各界人士参加,演出抗日剧目如《悲壮的别离》、《重逢》等,观者耳目一新,交口好评。东山初中学生.在萧校长身体力行影响下,抗日情绪高昂,学习信心更足。

1944年7月,第一届毕业生42人,参加全省中学生毕业会考,成绩优异,有41名获得会考毕业证书。1945年10月,东山县教育会在东山中学实行改组,先生荣选为理事长。

萧立云先生不但办学成绩优良,而且多才多艺,除谱写《东山中学校歌》外,还创作《东山青年》等歌曲,鼓励同学要有勇往直前精神建设新东山。

1946年10月,萧先生离任,翌年2月到上海,1949年夏去台湾。

他客居台湾,深切思念故乡,在新加坡东山同乡会成立40周年纪念特刊上,亲笔题“石斋故里是吾家”之句,并以诗叙怀,写出《忆桃花源》:

“桃花源上锁深烟,

蹊径未通千百年。

渔子问津今绝迹,

骚人买棹早无缘;

柳暗花明犹在望,

山回路转未能前。

世外桃源何处是,

空余惆帐在人间!”

先生又赋诗《壬辰中秋月夜乡居有感》,表达他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诗云:

“不堪回首话神州,

客地平添几许愁。

佳节频临难遣此,

举头明月又中秋。”

他年迈时,曾嘱咐家人:“吾生不能回家,愿死后骨灰能得回归故里与原配夫人同穴”。1986年他于台北逝世,而其遗愿还在人们耳际萦绕,然而至今未能实现,总也令人扼腕。

人们对他曾不遗余力为故乡教育的奉献,深为敬仰,怀念难忘。

文本框: 萧笠云笔迹“石斋故里是我家”

东山第一位留学生——萧笠云(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