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第一才子马徵祥
栏目:近代 发布时间:2014-07-17

闽南第一才子马徵祥

林定泗

闽南第一才子马徵祥(图1)清末民初,有一个被称为闽南第一才子的铜山人,名叫马徵祥(1879~1915)。此君乃马兆麟第三子,字迺堂,又字餐云、一鸣,为清朝最后一科举人,曾任新加坡道南学堂首任校长、同安县知事(即县长,管辖区域包括厦门)、厦门海关铜山常关关长。马徵祥人品端庄,博学多艺,精于诗文书法,是中华民国初年负有盛名的书法家,被誉为“闽南第一才子”。

马徵祥出身于书香人家,父亲马兆麟是著名画家、诗人。还在马徵祥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超人的天赋,四书五经,过目成诵;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这让一生坎坷又抱负不泯的父亲十分欣慰。光绪三十年(1904),马徵祥第一次参加省城乡试即高中举人。如果不是翌年朝廷宣布废止科举制,马徵祥恐怕还会有更远大的仕途。

然而马徵祥对废止科举并不在意,年轻人有更远大的理想。

这时,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吴世奇(1840~1909,一名寿微,字悦卿,诏安城北关珂里村人,新加坡巨富、清廷御赐“闽中义士”、“海外人杰”; 光绪二十八年初,被清廷赐予知府官衔,并授本职)等看到在新加坡的华人子弟缺乏良好教育,决心在新加坡倡办道南学堂。这些热心教育事业的华侨很快筹得5万元叻币,以此为开办经费。

华侨领袖们知道,要办好一所学校绝非易事,而选择好校长更是至关重要。由于马徵祥人品和才学蜚声海内外,因此被一致推为道南学堂最合适校长人选。不久,新加坡来的聘书来到铜山,马徵祥欣然受聘前往。

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华侨们担心:新来的校长是来自唐山的举人,所受的是旧式教育,校长会不会聘请私塾式的学究,以四书五经做为教材从事教学呢?倘如此,华侨们的子女所学的知识无法适应新加坡社会,怎么办呢?

翌年(1906),由吴世奇亲自出任学校董事会总理的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校道南学堂开学了。令华侨们非常意外的是,他们早先的担心是多余的:马徵祥聘请的教师全是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学校竟以漳泉方言为教学用语;至于课程的开设,则为国语、算术、图画、唱歌和体操等科。道南学堂的这些新举措,让华侨们如释重负。

至此,道南学堂的教学按部就班正常进行。华侨们放心了,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道南学堂就学,仅仅几个月间,学生猛增到二三百人。马徵祥把学生分为8个班级上课。如此盛事,在当时的新加坡教育界可谓绝无仅有。马徵祥也因此声名大噪。

很快,道南学堂的美名传到了唐山。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1861~1911,金石学家,字午桥,号匋斋,清末大臣,)函请吴世奇选派华侨学生回国就学。吴大喜过望,因为此举乃大清帝国对海外华侨的重视,也开创新加坡华侨子弟回国升学之先河。于是吴即推荐数十名侨生应邀。可是如此美事,要选派谁担当率团领导的重任呢?吴世奇再次把眼光投向马徵祥。这样,马徵祥受委托护送这些侨生到南京升学。

说点不是题外的题外。在马徵祥离开道南学堂后,校长改由一个姓翁的人代理。不想此君不堪重任,治教无方,导致学校濒临种种困境。吴世奇闻讯到校视察,所见与所闻无异。吴回想马徵祥治校时期,教学井井有条,相形之下,吴对翁君的无能非常不满,不禁予以严厉训斥,回家后仍余怒未消,竟突患脑冲血症而逝世。道南学校的遭遇,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马徵祥做为道南学堂校长的重要性。

所幸到宣统二年(1910),陈嘉庚(1874~1961,字科次,著名的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职。南洋福建同乡会会长,同安县人)亲自担任这所学校的校董总理,再劝募建校舍,并于1912年新校建成后改名道南学校。据说新加坡一些政要就毕业于该校。原有的道南学堂,如今已成为新加坡文物保护单位。   马徵祥回国后,正值反清浪潮风起云涌时期,马徵祥以国内外的亲身经历,看透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他思想激进,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并为社会所瞩目,于民国2年被任命为同安县知事。任上,他重新组建了“县立学校”,任命林学洙(字绍庭,全闽两级师范学校本科毕业,原任诏安县劝学所长)为校长。

民国3年,马徵祥改任厦门海关铜山常关关长。在铜山常关关长任上,马徵祥殚精竭虑,忘我工作。笔者25年前曾受命撰写《东山海关志》,有幸到厦门海关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材料。其中,有相当数量马徵祥担任关长时期由他亲自撰写的报告、总结文章。阅读这些文章,有两点令笔者赞叹不已。一是所写文章,文辞雄辩而入理,笔力犀利而优美。其中有一篇向上海海关总局的汇报文章,洋洋6000言,对铜山常关及各分卡特点(尤其是征税的具体实情)的阐述,令人叫绝,既联系民国初年的时代特点,又有闽粤尤其有闽南商贸特征,字里行间,饱含对民生的关注和同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二是他的绝妙书法,但见这十几页的行楷,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每个大约1平方厘米见方,字字端庄秀丽,神采俊逸,似颜体,又似魏碑,仔细揣摩,却又不是,完全是自己的笔法。笔者在赞叹之余,把其中不少文字复印回来,遗憾的是这些墨宝后来不翼而飞了。

尤其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当他看到一些人利用闽粤间海关管理的间隙大搞走私的弊病,即开创性地在诏安县的分水关开设查缉机构,极大地打击了走私势力;尤其是他竭力打击毒品走私,最后因查禁鸦片得罪人,在任职期间死于同安。其死因至今未明,有人说是因病逝世,也有人说是遭权贵毒害而死,死时年仅37岁。1915年,马徵祥家人运棺回梓,葬于大澳片尾山。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令人嗟叹。

马徵祥虽长期在外工作,却无时不在关心家乡。清宣统年间,全国各地反清浪潮风起云涌,思想激进的马徵祥积极投入行动之中:宣统二年(1910),马徵祥促成铜山镇自治会(会址设于恩波寺),并亲自担任议长;宣统三年,在自己的父亲马兆麟创建的东升小学堂办《阅书报社》,从事社会教育,启迪民智;在革命军于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之时,马徵祥以极大的热情欢呼革命的成功。

在搁笔之余,笔者想,人生在世的价值是不能以寿命的长短来衡量的:有的人一生虽然长寿却碌碌无为,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充其量只是一个装饭的皮囊,甚至只是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活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因其对社会、对家乡作出重大贡献而无愧于人生,马徵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2013年3月2日


  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吴世奇等人创办新加坡道南学堂,聘马徵祥为首任校长。图为学堂旧楼全貌。现被新加坡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第一才子马徵祥(图2)

文本框: 马徵祥行楷书法作品

闽南第一才子马徵祥(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