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理论》小议
栏目: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5-05-20

《大树理论》小议
孙用川
《大树理论》小议(图1)
   最近网上有一篇据说是“疯传”的文章,标题叫《大树理论》,大意说,成为一颗大树要有几个条件:一是时间,二是不动,三是根基,四是向上长,五是向阳光,云云。
   显然,《大树理论》的作者是想借对大树的赞美引申为对做人的品格评判,意念是不错的,但笔者总觉得作者的意思阐发得相当不足。首先,标题就有些别扭,何以称为“理论”呢?其次,所总结的意念显得很一般,有人云亦云之感。不妨顺着这个主题,来一点小议,算是借题发挥吧。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几个浅显的道理之外,大树还具备以下品格:
   善于承接雨露。这是除阳光和根部吸收养分之外,大树得以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滋养,不应遗漏。
   大风狂刮,洪水猛冲,虽偶有摇摆,终归岿然稳立。世上万物既然生长在大自然中,不可避免会承受种种外部冲击,回避不了。没经过冲击的树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承受负面影响时以及冲击之后,如何靠自己的能力,加以抵制、消除,不至于损害成长。大树正是这样长年在受冲击、战胜冲击的反反复复过程中成长的。如若经不起,则成不了大树。
   高大是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吹的。大树自然是高大的,而这高大并非自我感觉。如果因此借以自我炫耀,或视他物为渺小,那么,他的高大反而会被否定、不屑一顾、甚而小视,失去这“高大”应有的评价。
   树荫是为了让人乘凉的。大树挡住烈日,华盖广阔,形成了世间少不了的树最近网上有一篇据说是“疯传”的文章,标题叫《大树理论》,大意说,成为一颗大树要有几个条件:一是时间,二是不动,三是根基,四是向上长,五是向阳光,云云。
   显然,《大树理论》的作者是想借对大树的赞美引申为对做人的品格评判,意念是不错的,但笔者总觉得作者的意思阐发得相当不足。首先,标题就有些别扭,何以称为“理论”呢?其次,所总结的意念显得很一般,有人云亦云之感。不妨顺着这个主题,来一点小议,算是借题发挥吧。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几个浅显的道理之外,大树还具备以下品格:
   善于承接雨露。这是除阳光和根部吸收养分之外,大树得以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滋养,不应遗漏。
   大风狂刮,洪水猛冲,虽偶有摇摆,终归岿然稳立。世上万物既然生长在大自然中,不可避免会承受种种外部冲击,回避不了。没经过冲击的树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承受负面影响时以及冲击之后,如何靠自己的能力,加以抵制、消除,不至于损害成长。大树正是这样长年在受冲击、战胜冲击的反反复复过程中成长的。如若经不起,则成不了大树荫。而这树荫,并非让大树标榜自己而沾沾自喜,并非为了同他物相比,而是为了默默地、无私地阴荫他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年轮多少靠的是长时间耐心的积累。年轮是考查大树生长岁月的最准确依据。然而,年轮正是一年一年积累而成,没有捷径,没有例外。试图不经积累就一夜冲天,只能是幻影。
   长得越高越先见到太阳。太阳,以其光明和热量成为万物向往的神圣的象征。而大树恰恰是靠着自身一寸寸、一分分的长大,才到达高端,在高处迎接阳光。
   有粗枝大叶也有细条蔓支。如果大树只有粗壮的躯干,缺乏细条蔓支,将显得多么滑稽。
   此外,还有一点更不应忘记,世间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的。与大树形成对比的植物,当然是灌木、矮树和小草。正因为灌木、矮树和小草的烘托,才彰显大树之大。它们虽然长不高,却都实实在在遵循自己的生长轨迹生活着,也成长着,而且甘当陪衬,为世间创造万千气象,创造大美啊。我们似乎不应要求世界万物都一律成为大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