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文化现象初探之一 孙用川
栏目: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15-03-04

东山文化现象初探
孙用川
经过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努力,东山优秀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得以充实、丰富和传承, 积淀了极其厚实的精神蕴涵。这不仅为我县政界、文化界、民众所共识,也为很多县外人士所仰望,成为优秀旅游县不可或缺的一份珍贵资源。本文仅就东山文化现象的内涵作一点粗浅的分析、探讨,以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
东山优秀文化的特点
首先,东山优秀文化的源流是相当久远的。起码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证实:
1、继前人陆续发现东山海域海底的人类肱骨化石与哺乳动物化石之后,陈立群等先生与多位高层考古专家合作,深入在本县多地挖掘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并以科学的论证方法证实了东山人史前活动踪迹,使我们对东山文化渊源的认识追溯到史前。这一成果已经得到国家权威学者和考古机构、省内外、台湾等地学者的认可。
2、东山海域海底发现人类肱骨化石与哺乳动物化石,从而证实了“海峡陆桥”的存在。大陆和台湾学者一致把此项发现定名为“东山陆桥”和“东山人”,并进一步发现了远古生产工具、武器、饰品。说明“东山人”在生活的“领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史前文明。
3、考古工作者在东门屿发现太阳纹岩画群,以及我们所熟悉的风动石景区“仙脚印”、“仙脚桶”、“贵子石”等远古时代岩画至今长存,记录了远古东山人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最近,研究人员又在本县大帽山发现太阳纹、蛙人、特殊图案等多处岩画,进一步证实“南岛语族”远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4、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率部进入东山,不仅带来了姓氏的繁衍,也把中原文化传入了东山,从此衍生出多元的东山文化元素。
5、作为东山优秀文化传承载体的东山方言,保留了古中原“河洛话”的原音,成为东山古文化的活化石,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东山文化渊源的久远,更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财富。
其次,东山优秀文化底蕴的内容是丰富而独特的。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以关帝文化、黄道周文化、海洋文化、对台文化为主线,始终贯穿着学识、作为、正义、耿直、豪爽、向上、担当、勤勉、信仰、崇文、重教、节义、孝道、爱国、爱乡、亲民、人道、敦厚、宽怀、包容、淳朴、好客、从善、疾恶等丰富而深沉、执着的思想内涵,展现着古已有之的正能量。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东山人的这些优良品德,是因为这些正能量,早已凝聚成鲜明的“铜山人”这一高大的形象,任我们如何重墨书写都不为过。笔者且有一比:向上、勤勉就如大海浪潮不停的奔突;敦厚、包容又是“海纳百川”的写照;耿直节义正是师范黄道周的千古高风和关帝的浩然正气。我们弘扬历史文化,归根结底就是应该弘扬前贤的正能量,而非其他。
东山优秀文化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异常多样。世代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哲学(道学、儒学、理学、佛学)、伦理、文章、诗词、书画、石刻、音乐戏曲、教育、科技、医学、工艺、民居民俗、地方小吃、风情,乃至寺庙文化、宗族姓氏文化等等,都蕴含饱满、持久而深刻,并得到民众的认可与呼应,完全可以同其他任何地区的优秀文化相媲美。
第三,东山优秀文化的传承是紧密不断的。从文化道统的沿袭看,历代始终传承着我们东山人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内涵的伦理、信仰、气节、民风等。
从优秀文化人士的传承看,从明代 “开科第之先”的唐文灿到以黄道周为代表的大量古代知识分子的涌现,树立了东山人文的丰碑,为东山的历史沉积了厚实而高起点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化基础。清代以唐朝彝为典型的读书人阶层,承接了上一代士人的学识、风骨、气节和作为,并在清代新的历史时期起了新的、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政治上的明清对抗转化为对清朝一统天下的接受以及清统治者对疆土的包容和对我们地方文化的肯定,在文化上则得以有效传承。至近代,涌现了以马兆麟为代表的一代群儒;及至现代,又出现了教育巨子萧笠云、陈雯登、方耀铿、许维翰等;修志名儒李猷明;我们所熟悉的洪干堂、陈秋顺、陈汉波等一大批文史、诗词学人;康瑞、马兆麟、林嘉、欧眉山、高柏岭、许扬烈、李英、陈洪甄、林少丹、沈振东、孙用钊等一大批书画家。到了今日,又有刘小龙、陈立群、林定泗、林长华、陈旭山等一群有志于地方文史并作出显著成果的人士以及文学、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英才;今日的中青年一代,也有不少人热心从事文化工作,其中不乏成就佼佼者,在此难以一一列举。
从文化事业的各个具体领域看,不论历史典籍、教育、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传承的脉络都异常清晰。以教育为例,就经历了私塾、家学、三大书院(崇文、南溟、东壁)、教会学校、民办中小学、公办中小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培育出一代代卓越的学子。又如书画方面,从黄道周开始,东山历代不乏名家,而且一代传过一代:康瑞的画作享誉九州,并奠定了“诏安画派”的根基;林嘉、李英等以马兆麟为师,欧眉山等以林嘉为师,石斋画社的中青年书画家又以欧眉山、沈振东等为师,一脉相承,绵延不断。其他领域也大致如此。
第四,文化资源历经沧桑和破坏,不少古迹得到了保护和恢复,不仅没有湮没,还呈现新的风貌。东山的优秀文化资源,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破坏或损伤,即清康熙三年的迁界、抗日时期日寇的侵犯和“文化大革命”的洗劫。但每个时期,乡间有识之士都尽力保护各种文化资源,最典型的是关帝庙和风动石景区的保护、古嵝山大量石刻的保护等。更加突出的是,洗劫之时,当代知识分子、地方达人乃至平民,都千方百计、不顾个人安危捍卫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洗劫之后,又放不下这份情结,借助民间的力量,很多文物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完善,或者重建。如南溟书院就经历了多次重修,今天,更以新的面貌屹立于古嵝山,引无数乡人敬仰,成为青少年学子膜拜的圣地;承载厚重历史和建筑艺术的许多寺庙、宗祠相继重修或重建,风貌依旧。正如乡贤洪干堂在一首词里所颂:“劲松哪惧雪霜凌,几番风雨后,挺拔更长青。”
第五,一个小县域,创立过全国独特的多处历史文物,孕育出多位成就卓著的高层人物,世所罕见。独特的公共文物如:名列全国四大武庙之一的东山关帝庙、关帝庙太子亭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特色和装饰艺术、铜陵顶街集结的众多密集的名人故居群和大量文化元素、抗日献机纪念碑、戍台将士陵墓……
清乾隆时代陈振藻编纂的《铜山志·序》称铜山 “儒彦云起,绅笏盈床”,就表明铜山的历史文化名人人数众多、成就卓著、级别高端。而近现代出现的文化人物,总体成就也可谓并不逊色,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同样显示出强烈的人文影响和不同的历史作用。
历数东山高端名士,明代有学贯海内外,几百年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名人”的黄道周;同时代的游天庭、唐文灿、陈瑸、陈士奇、林日瑞等都官至高位,才情卓著,诗文丰盛。清代有官至清宫宗人府丞的廉洁耿介朝官唐朝彝,声誉遍布京畿、大江南北。还有明清时期数十位高位武官。近现代则有画作在国际博览会获奖的马兆麟;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后放弃实业回乡致力于教育的萧笠云;文学大师林语堂的国文老师陈宝善;长期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并在美国西雅图担任教授的陈雯登;海归的科学院院士蔡诗东;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国语专家许维翰;福建声乐教育家片冰心;世界级名画家陈洪甄……大凡东山人旅外,总有不辱乡梓的文化建树。这些,都记录着东山历史的辉煌和人文的显赫,值得我们乡人引为骄傲,使我们肃然起敬,也成为激励我们后代奋发向上的无穷精神力量。
第六,对外来文化有极强的吸纳、消化、发展能力。“海纳百川”是东山人对外来文化包容、吸纳、消化、发展的写照。例如东山传播潮剧的水平并不亚于广东,取得国家级的影响,并走出国门,多次到东南亚地区演出。乡人陈华,成为整个闽、粤艺压群芳的潮州音乐大师。潮州歌册一传进东山,我们就能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东山歌册”,并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地区的南音在铜陵历久传唱不衰,泉州同仁倒反过来前来交流;昆曲一传进东山,很长一段时期激起广泛的活动热潮。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歌剧、话剧、歌咏演出活动的热潮异常高涨。这些都显示了东山文艺才俊的灵性。
第七,东山优秀文化与台湾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在,关帝文化的渗透;居住台湾的铜陵人成就显赫,如陈雯登、萧笠云、陈洪甄、唐涛等等;文化交流的繁荣;姓氏的两地流传对接;民俗、信仰、以至语言的相同相近。
东山文化积淀丰厚、独特,历久不衰的原因初析
我们探索一个地区文化特点的成因,应该从这个地区的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演变进程和生产生活方式来考究。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人们对乡土的热
爱和为故乡争光的心理,即所谓钟灵毓秀;
2、地处偏隅,激发了乡人积极向上,改变命运的追求;
3、历史沧桑铸就了东山人节义、从善疾恶、包容等浩然正气。
4、海洋港口交通条件便于人才流动;
5、历史悠久的闽台关系促进了文化交流的繁荣;
6、“耕海为田”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铜陵人敦厚和善、朴素多
情、豪爽旷达的“海的性格”,以及信仰、民俗、民情。
这一些,都在我们优秀文化各个领域的内涵得到体现。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