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
栏目:遗迹探源 发布时间:2014-08-01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

 

许培斌

 

在实施“铜山古城文化复兴计划”中,如何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遗址进行甄别、论证、确认,并加以规划和保护,已经迫不及待的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据《铜山志》记载:“铜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建设铜山古城。洪武二十五年(1391)置守御千户所,在城内。”

在明代,军队建制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5000~6000人。卫下有千户所,兵士1120名。各府县卫所归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铜山守御千户所与漳浦陆鳌、诏安悬钟俱属镇海卫。镇海卫治今福建龙海东南镇海,属福建都司。铜山为戍防要地,地理位置特殊,守御千户所遗址在军事和历史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今何在?这是一个谜。现有两种说法:一说在顶街同章巷对面;一说在顶街南门瓮前“答阳宫”边。

持同章巷对面说法的依据是清陈振藻编撰的《铜山志·卷二建置志》的:“四官井,一在所卫前,一在所前巷,一在仓门外,一在南门街。”所谓“同章巷”,就是顶街华表下约20米处的顶街通下街的小巷。也就是说,所卫(即千户所)在同章巷对面。即今萧立云故居或隔巷的315~317号之间(见图1、2),它的标志物是四官井。

持“答阳宫”边说法的依据也是清陈振藻编撰的《铜山志·井志》(1982年11月东山县图书馆翻印本)写的:“四衙井,一在南门内,“答阳”宫千户衙边……”也就是说,千户衙(即千户所)就在“答阳宫”边。即今顶街路562号(见图3)。它的标志物一是四衙井(即四官井),二是“答阳宫”。

笔者通过查阅《铜山志》、《东山县志》、《东山地名含义汇编》等资料,走访民间老者、知情者,实地考察求证,比较赞同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在“答阳宫”边的说法。理由是:

一、     作为千户所的标志物,四官井有两种不同的释义。

一是明季四个官军投井殉节的井。二是官方在四个城门边所凿

的四个官井中的一个井。

据《东山县志·卷十名迹志》(民国稿本)第348页云:“四官井,由华表井对面有小巷通霞街(即下街),其井在焉。相传明季有官军四人殉节投井,故名。”笔者认为,这个井,只是个传说,并非《铜山志》所载的四官井其中的一个官井。

官方所说的四官井,是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江夏侯周德兴为加强防倭部署,在铜山古城内所浚的四个官井,亦称四衙井,以防火攻。官井平时民家不得汲用,以利战备。四个官井中,“一在南门内,‘答阳’宫千户衙边;一在东门内,城守营中军府后;一在西门内中大街所官衙前;一在北门街巡海道行台衙后”(见《铜山志之铜山井志》)。西门“官井”遗址在今“火药局”路。东、北门二“官井”的遗址,现尚无考。《铜山志》所记载的南门“官井”遗址说得相当清楚,就在“答阳宫”千户衙边。笔者按图索骥,在“答阳宫”前果然发现一个古官井(见图4),俗称“南门瓮井”。据里人陈敬勇介绍,“南门瓮井”是米筛泉,原本泉多水好,因年久失修,几近枯竭。90年代,他倡议清淤,鸠众出资修缮,今仍用之。

二、顶街路“答阳宫”边562号的建筑布局与《铜山志》记载的铜山守御千户所相吻合。

顶街路“答阳宫”边562号的建筑属明代官衙制式,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前置偏门门楼。天井进深达20米,全部用条石铺砌。正座有后堂(厅)、左右边房,正座的左后右都有护廊。间格复杂,气势恢弘(见图5、6、7)。据一位出生于该房的93岁陈氏老人回忆,她曾听上辈人说,这间房子原是“本厅”(即官厅),大厅大明堂(即大天井),护廊设有马房、笼子间(即监房)一二十间。晚清时被她的祖上买得,变为民居。她还清楚记得,笼子间的竖栅栏虽已拆除,但上下孔尚留。笔者曾试图查阅该房产原始厝契,因条件限制未考。

据《铜山志》记载:“铜山守御千户所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1),至成化间倾圮。弘治四年(1491),巡海道邵公重建。嘉靖十年(1531),副使姚公增广修葺后堂、左右边房、监房一共四十五间。钦总朱班重建,至十一年,总兵戚公南巡至此,镌石于壁,随即交代不许官占住。万历十三年(1585),署印张南再建鼓楼,奕然一新,今皆变为民居”。方志所载之“后堂、左右边房、监房一共四十五间”,基本与今顶街路“答阳宫”边562号的建筑布局相吻合。方志所载之“今皆变为民居”,“今”指陈振藻的《铜山志》定稿时间即乾隆二十五年(1761),距东山解放(1950年)189年。陈氏老人的口述基本可信。“皆变为民居”也符合史实,据现住户陈先生介绍,从祖上买得至今,大厅大天井布局无改变,只有马房、笼子间改为厨房、小卧室、卫生间、杂物间等(见图9、10)。

三、今萧立云故居或隔巷的315~317号之间的建筑布局与《铜山志》记载的铜山守御千户所不符。

据笔者实地考查,今萧立云故居或隔巷的315~317号之间的建筑布局零散、小局(见图11、12),且据笔者走访现住户,均确认是祖先自建,祖上经商,已有几百年历史,与方志所载之“今皆变为民居”表述不符。

四、顶街路“答阳宫”边562号与南城门、鼓楼近在咫尺(相距只有20米),有利于战事,是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的有力佐证。

据笔者实地考查,在明代,顶街路“答阳宫”边562号前面是城背旷地,与南门瓮和城上的鼓楼相距只有20米之遥(见图8)。这可与《铜山志》“铜山守御千户所于万历十三年(1585),署印张南再建鼓楼,奕然一新”的记载相印证。假设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在今萧立云故居或隔巷的315-317号之间,这里既远离南城防,又远离西城防,极不利于战事,更与“鼓楼”无关。

本文纯属笔者个人看法,有待诸方家、知情者提供更翔实的证据加以考辨、论证、确认。

附照片12 幅于后。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1)

图片1. 顶街萧立云故居。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2)

图片2. 顶街315~317号。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3)

图片3. 顶街“答阳宫”右起第4间(撑伞者左)为562号门楼。第2间为护廊。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4)

图片4.  南门瓮古官井。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5)

图片5. 顶街“答阳宫”边562号。前为门楼(已拆),进而大天井、大后堂,右为护廊门。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6)

图片6. 顶街“答阳宫”边562号大天井及大后堂。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7)

图片7. 顶街“答阳宫”边562号铺砌条石的大天井。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8)

图片8. 顶街“答阳宫”边562号与南城门、鼓楼(临海)近在咫尺。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9)

图片9. 顶街“答阳宫”边562号护廊之一(部分改为小卧室)。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10)

图片10. 顶街“答阳宫”边562号护廊之二(已改为厨房、卫生间)。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11)

图片11. 顶街316号门面。

 

铜山守御千户所遗址考辨(图12)

图片12. 顶街317号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