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古街打铁街
栏目:遗迹探源 发布时间:2014-09-09

海洋古街打铁街

黄辉全   文/图

 

海洋古街打铁街(图1)这是一条传统的手工百业街,一条充溢着海洋文化遗韵,留下一个个岁月烙印的古街——打铁街。

打铁街,位于东山岛铜陵镇西门兜至澳雅头,宽3米多,全长近千米,约形成于明朝中叶,盛于清嘉庆至民国时期。相传明清时期有打铁店75家,不绝于耳的打铁声,让这条街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着生命力量

 

曾经百业兴盛的打铁街

著名的打铁铺老字号有“广利光”、“益发”、“合利”、“全利”、“老盛利”、“老协利”等,其声名饮誉闽粤一带。

徜徉在这狭长的老街,一阵咸腥味的海风拂面而来,让人呼吸到海洋的气息;岁月的斑驳痕迹,令人感受到古街历史的凝重。78岁的张振钟老师傅是打铁街土生土长的桨橹棍制造行家,对这条街的作坊、老字号如数家珍。节比相连的店铺,汇集了渔具渔需、苧麻绳索、金属制品加工、金银首饰加工、粮食加工、酒肆饮食等多达20余种海洋古街打铁街(图2)行业,产品达数百种,促使打铁街逐渐形成“百工鳞集”、“机杼炉锤”的手工业店街。还有再振画坊、京果、柴炭、货栈、外国公司总代理……

张振寿老师傅在刨橹如同电影蒙太奇一一叠印在他的眼前。微风中仿佛悬挂的市招旗帜,在海风中飘拂,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渐渐发展成铜山(今东山)最著名、最繁华的以服务航海、渔业生产为主的渔具渔需业制造和商贸街。张水顺于民国时期创办“芳成”号,这家以制作桨橹为主的老字号手工业店铺,仅桨橹、钩头(滑轮)、船锚等渔业生产用具就多达六、七百种。清康熙以后东山传统的渔业作业不断衍生,有牵风、打鸟、竹档衍、放钩钓、扫蟹绫、沿仔绫、幼绫、带鱼紧、龙虾罾等30余种,一年四季,终年不息。民国时期,船网具的改进,并从广东等地引进一些新式捕鱼作业方法,相继出现档桁、蛎缯、鲨鱼紧、鳓鱼紧、空饵钓、乌鱼钓、鱿鱼手钓、石斑鱼手钓等。渔业的发展促进了东山渔具渔需生产技术的发展。“芳成”号独创的桨橹棍等渔具渔需产品,技艺精湛,代代相传,成为当时誉满浙江舟山、闽南、粤东一带的知名品牌,产品供不应求。

海洋古街打铁街(图3)打铁街与东山港比邻而立。港口的优势带动了它从传统的手工制造业、商业走向国际贸易,私营商号

                        马兆麟先生题书的“玉安”老字号牌匾

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1921年至1937年,“纺洋紧”畅销南洋诸国,年销售量达50吨以上。最负盛名的当数“福成”商行,经营外国米,月销售近千包,每包85——90公斤,为当时铜山最大的米行;“义和”商行经营南北行,兼美国美孚公司代办并登记办理去南洋谋生的客运业务;鼎盛兴为美国亚细亚公司代办,还有专营“多福牌”香烟,为美国德士古公司代办的张振寿老师傅在刨橹,“铜山文明乡绅”马兆麟先生为其题书的“玉安”店匾,留存至今。商人的活动使铜山与东南沿海连为一体,成为重要的商业链之一。

打铁街还是一条航海老街。它背靠西门澳(原名太平澳),水上交通便捷,商运船只从这里向南北。自古以来,与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通航通商,设四铺、驻铺兵,保卫海商贸易。明代郑成功收复台湾,许多战船就在铜山港的后澳、大澳、太平澳建造,打铁街为战船的建造、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船锚、铁件、桨橹……入清后,西门澳与大澳同为闽南、粤东与台澎渔船商舶往来驻靠要港。

海洋古街打铁街(图4)当年施琅征台举行祭江仪式的天后宫

西门澳的天后宫原名叫“龙吟宫”,是江夏侯筑城被倭铜山,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89)卜地兴建奉祀海神林默娘,由此成为打铁街年代最早的一座圣庙。闽水师铜山水寨官兵自景泰三年(1452)起,每当“春秋汛守”澎湖前都到龙吟宫祭祀祈佑。明政府下令长戌澎湖后,戌澎将士直接将香火分灵请入澎湖建庙奉祀。清康熙四年(1665)四月,施琅率大队舟师自铜山开洋进发澎湖。康熙二十三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移师铜山,屯驻300余艘战船及2万余兵于铜山湾内,于龙吟宫(天后宫)举行举行祭江仪式。西门澳金鼓震天,骁勇水师气壮山河,海面上兵舰列阵,战旗猎猎,直发澎湖,一举攻克。施琅统一台湾后,施琅奏请康熙帝敕封晋升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从此龙吟宫改称天后宫。海晏河清国太平。铜山港抢抓机遇建造大吨位商船,直达澎湖、鸡笼、淡水、高雄及东南亚等地,成为当时漳州的一大港口。

“梳理天后圣迹钦灵明丕著,妆修妈祖神宫仰惠泽亶敷;泽国庆安澜永昭后德,慈航占利涉感荷神庥。” “天惠宏深挽转危机扶宇庙,后恩赫濯排除万祸护人间;后德度慈航大川利涉,神光垂宝筏万国咸宁。”圣洁的金身透着妈祖的慈祥,御赐圣旨桥上钦差礼部中雅虎到天后宫宣读清康熙皇帝敕封妈祖圣旨“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洪亮的声音,至今仍萦绕梁宇。这里因为有了天后护国安民的胸怀,有了妈祖救难济世的精神,才使东山岛这方热土更加神圣。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闽海关在铜山设税口征收船税,成为闽海关一个重要税口。盐警、警察局、报关行、渔会也汇集于此。

海洋古街打铁街(图5)“澳雅头”石匾

澳雅头曾经是最繁忙的码头。晚清时期,铜山已成为周边县域重要的航运中心,码头风樯林立,货物吞吐流畅,洋货充斥,商行竞立,商贾云集,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铜山商家建造的“利东”、“开荣”、“清河”、“文周”、“永合隆”、“永合华”、“有福”、建成”等百余号商船,劈波斩浪,驰骋于东南亚一带进行易货交易,各地商人云集铜山。物流兴盛,不仅带来了商贸、手工百业和海运交通的空前发展,也加快了山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百匠云集,风格彼此相互影响,传统手工业和民间文化艺术在“吐故纳新”中迅得以发展,使钟灵毓秀的山,文化积淀更加深厚,民间工艺饮誉闽、粤、台和东南亚一带。来往的旅客和南北商贾都把这里称作是上海的“十六铺”,把打铁街誉为上海的“南京路”。

 民国时期,东山海运商贸再度兴盛,成为传播现代文明和引进先进科技文化的一扇窗口。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海外电汽货轮来港锚泊与日俱增,东山港对台对外通商贸易,进入一个繁花似锦的时期,殷商富户相继建造电汽轮船,从事海上客运经营。东山福成行的“胜发号”、“新胜发号”、“青州号”、“有福号”;满福行的“两福号”;东裕、同章行的“东陵号”以及“惠泉号”、“高州号”、“利东号”,台湾商人经营电汽轮“太平丸”、“晴荣丸”等多艘客轮,常年川走台湾、东山、汕头航线以及厦、澎一带。

海洋古街打铁街(图6)澳雅头的清代明德宫

打铁街浓缩了数百年来东山商业、手工制造业、航运、港口、渔业发展的历史,这一条充满海洋文化活力的航海老街,如同一位历史老人,见证着山历史的风雨沧桑,见证着改革开放这方热土的勃勃生机。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这里的曾经繁华景象早已不见,只留下一些商贸遗迹,古民居、商铺和老街格局。如今,这里已少有商铺开门纳客,传统的前店后宅已大多改成单的住户,一些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依稀可辨。这里的住户以年老者居多,他们中有打铁匠、桐油灰匠、箍桶匠、银饰匠、桨橹匠。这些不再修饰的老门店,都蕴藏着兴衰跌宕的故事。曾经的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景象已成为历史的画面,一扇扇黑褐色门扉好似黯淡的双眼,在晴空下淌出浅浅的忧伤,目送着老街流向岁月与记忆的彼端,让人从中去寻找那曾经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