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街区
栏目:遗迹探源 发布时间:2014-07-17

从古城南门至泗洲佛庙路口,长约500米,宽6米,与顶街区相毗连。道路两侧以朱、欧等家族为主,是铜陵人流传的“珠一粒”、“瓯一对” 豪富聚居和武官辈出的街区。

所谓“珠一粒”,指下街朱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间朱母康氏携子迁徙铜山之后,开始从事近海捕捞作业,务工劳作,维持生计,再而,族人仕途宏达而闻名。

朱氏家族的兴旺历程,曾闪耀着下街的人文光芒。有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武魁题名中式第33举人、经御前兵马司考拔、钦点御前侍卫、授铜山营军府的朱廷美;有清朝铜山守备朱廷谟;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科武魁中式第一名、点御前侍卫、授广东镇守香山总兵、后钦加锦衣升见的朱时超;有任铜山营把总、御前侍卫的朱时吉。族人至今还保存着乾隆二十六年(1761)颁发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绢制嘉奖诏书。颜色虽已褪去,但这些荣誉依然焕发着“朱”光的永恒魅力。

清末至民国期间,朱氏族人逐步转向经贸活动,经营“合隆” 五金店、“义隆” 柴炭店、“增发” 米店、“建顺” 水产加工店、“恒茂堂” 药店、“恒记” 陶瓷店等,生意兴隆。

所谓“瓯一对”( 本地话,“瓯” 与欧同音), 指在这两街区内的欧氏家族,主要分布在顶街、下街及澳角尾。清初,子孙经营生计,自作乾坤,艰难立基业,继之建造“北船” 十几艘运载南北货,在厦门、汕头置办货栈。与此同时,还从事渔业生产,投资建造大桡、竹桁,取得成功发达。从而,欧氏家族房屋连片,大厝正门开在下街,后门开在顶街,故有欧家大厝“下街透顶街”之雅称。

还有下街区内的许氏家族的许岳东在新加坡开设“源丰” 米行,经营泰国米业发家致富。不忘祖家建造祖祠屋宇,17座别具闽南风格的大厝栉比相连。新加坡“七君子” 之一曾启昌从下街走向东南亚,开设“曾启昌行”, 建造大小轮船40多艘,为祖国的航运事做出重大贡献。因此,下街的名声誉满海内外。

由两个街区延伸发展来的城外街区池尾井虎巷,有一户沙氏家族的沙明师傅,他引进内海竹桁捕捞技术,从东山湾内虎屿头直至冬古海区有十几处竹桁。另一处是旗杆巷透粟埕的沙明同宗兄弟,除了置办竹桁捕鱼,还办渔行加工水产品,并经营苎店和酱园,山海经济同步发展,建置沙氏房屋连片,因此,铜陵人称之“沙一把”, 寓意沙氏家族资产丰厚的经济实力。

金街区和玉街区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现在依然沉淀着极其深厚的街区文化,区内诸多的文物古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承的现实意义。

 《东山县志》记载:铜陵城区从明清时期至民国时期并沿袭至今有15条街39条巷(地点)。街即:顶街、下街、打银街、担水街、布店街、前街、后街、后铺街、澳路街、关隘顶街、打铁街、澳雅头街、下田池街、石鼓街和桥雅头街。巷即:旗杆巷、七曲巷、笛哒巷、四官井巷、张公坛巷、火药局巷、泗洲佛巷、破澳角巷、月眉厝巷、三仙洞巷、盐埕顶巷、后山巷、松树巷、仙公巷、竹围内巷、水门仔巷、桃树巷(原偷吃巷)、坎顶巷、顶巷、下巷、油车巷、骑马井巷、范公巷、大墓内巷、顶相公巷、下相公巷、赤涂堀巷、当店巷、学仔下巷、大树脚巷、布埕仔巷、大使公边巷、南诏馆巷、草厝顶巷、七间厝巷、双孔井巷、箭场下巷、东升巷。

小巷是海峡古城—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巷的形成蕴藏着铜陵人千百年来的历史步伐,小巷也饱含着人们的艰苦和辛酸,小巷也见证了铜陵城区发展变化的故事。


上一篇: 顶街区
下一篇: 前街和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