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嵩 先 生 印 象
栏目:名人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16

卢 嵩 先 生 印 象

孙用钊

卢嵩的名字,对乡人来讲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而他在本邑书画界和工艺美术界的声誉,他的别具一格的画作,则是几代人难以忘却的。笔者有幸在东山县工艺社与其共事十几个春秋,几十年来,先生的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

镜头一  林瑞亭家。瑞亭林嘉师从马兆麟,是上世纪东山最多面手的实力派画家,他的入室子弟有彭柳塘、高忠、欧眉山、卢嵩、郑涛,还有自己的儿子林绍曾和女儿林英。他们各有所长,皆有建树。而论传统绘画,素淡娴雅者,当首推芦嵩。可是后来为什么未见卢嵩跻身于画坛的显赫层面上呢?究其原因,正是他个人的性情使然。卢嵩天性孤高,独善其身,落落寡合。他注重践行而懒于言谈,不善炫耀,不事张扬,更不会把自己的作品和他人作品挂在一起让人评头品足。其实他正是遵从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原则,注重内心创作灵感的酝酿,而后按照自己的意念作画,坚信优劣自有公正的评说,果然画如其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卢嵩终生未娶,业内流传一种说法,有点似言情小说。说是卢嵩由于自持艺术志趣,心中暗恋着师妹林英,而他的性情又是不苟表白,也不会像现代人似的穷追,以至耽误了这桩志向相投、齐趋艺林的同好之恋。林英则是因此另有所爱。于是,卢嵩终于悔恨难释,把爱埋入心灵深处,几十年独钟画苑,从此与女人无缘,以至独身终老。我们从先生轻描淡写的仕女图中可以读出先生些许的内心寄托。

    镜头二  日光岩。  七十年代初,为了东山二轻行业的复兴与发展,主管领导下决心重振铜城工艺美术传统品种,改变厂社面貌,带领几位骨干外出考察,一路走了漳州、厦门、泉州、晋江、莆田、平潭岛等地。作为本地工艺美术界领头画师的卢嵩先生自然参与考察组,成为考察组资格较老的成员。

在厦门鼓浪屿,正值风雨交加,山高路滑,多数人都不敢登临日光岩,唯独卢嵩执意要去。作为晚辈,我便随后跟着卢先生登上日光岩。只见他登高放观,饱览厦门秀丽景色和风雨中的山水神韵,心旷神怡,眼睛放射出生命的光辉,我觉得他这时候大有念天地悠悠之慨,完全把风雨置于度外,进入一种融入大自然的忘我境界了。大凡痴心于艺术追求的创作家们,胸中的灵气都应该是来自于自然的造化。风雨之袭又何能伤其心志,动其痴情?   

镜头三 镜艺店。卢嵩先生上班从来都是准时“点卯”,不曾一日或缺,有时竟至忘了节假日。他带领的三个徒弟添生、顺安、庆治也不敢迟到而辛勤劳作。工作时间,卢先生长年一身中山装,肃然站在店前。从来未有一句说教,学徒纵有差错,他也不曾表露愠色,只是片语指出,复又肃然、默然作画。店内毫无人声喧哗,谁也不敢闲聊一句。学徒们对画师发自内心敬而畏之,从而习之。店内惟有木工的锯声、刨声和锤声组成的阵阵“交响乐”。

在卢先生的指导下,这里生产的镜框可以装配相片或图画,也可以嵌镶神像或祖先的塑像,工艺十分精致和坚固,常使顾客爱不释手。

偶而老朋友到店里聊天,学徒即起火煮水,师傅随即来一段功夫茶表演。此时,卢嵩一反常态,不再板着面孔,代之以满面温和、喜笑颜开。品茗之间,论论画艺,聊聊典故,侃侃逸事,开开玩笑,于是,店里洋溢着轻松、快乐、和善的融洽气氛。

镜头四  燕泉山房。 卢嵩家住基督教堂后的小山丘,俗名狮窝奶。他则有自己的一间小屋,自号“燕泉山房”。此处,谈笑虽不尽是鸿儒,然往来绝无白丁。山房墙上挂着唯一一幅自己绘制和精裱的得意之作。其画画面空疏,线条灵动,设色素淡,款识砛印也恰到好处,值得玩赏珍藏。室内古色古香的竖橱内随意放置几件镶入古玩和人物塑像的玻璃罩,茶几上摆着文房四宝,一具古筝静静地横卧在桌上,可以想象得出主人弹奏古筝时的优雅动人神态。先生还是个古董鉴赏家。提起鉴宝往事,他便津津乐道,显然十分自信,不曾听到他一句谦辞,也不谦恭作态,毫不掩饰自己的慧眼和睿智。兴至酣畅,便会拿出几副未完成的画稿让拜访者见识见识。

卢嵩先生生于1908年,卒于1979年,享年72岁。这几十年的风云际会、政治风浪、社会变迁似乎都与卢先生无涉,他只是终生沉浸在砚墨之间。因而也就免除了荣辱、是非、浮沉的人生较量。先生就这样淡泊一生,清澈如水,至纯至净,宁静而未曾闻达地离开这喧嚣的人世。然而,他对中国书画和工艺美术的劳作,从艺的精益求精,他的微尘不染,真实做人,傲对浊世,清高自持,淡视名利,安于清贫,正是吾辈学习的风范。我们完全可以从先生存世的少量书画作品中,以及往事的回忆和思考中赏出深蕴之美,德行之范,人性之光。

(2013年2月)

 

 

卢 嵩 先 生 印 象(图1)

文本框: 卢嵩画作

 

欧眉山画作

卢 嵩 先 生 印 象(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