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于为人师表 ——许愿学先生生平纪略
栏目:近代 发布时间:2014-07-16

无愧于为人师表

——许愿学先生生平纪略

许柏青

许愿学先生别号则文,公元1898年1月出生於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福建东山岛铜陵镇。先生是我祖父的胞弟,我们侄孙辈称他为“二叔公”。为深切缅怀和悼念我们敬爱的二叔公,谨据现存的部份资料和我所见所闻,对其生平作概略记述。为行文方便,恕我不敬,文中称他为“先生”。

许愿学先生于公元1914年就读于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漳州一中前身),1918年7月毕业。之后,终生从事教育事业。

先生少时天资聪颖,心地善良,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品学兼优,课余兼修美术工艺,熟谙西洋画和竹木刻技艺。笔者家中曾存有先生创作的一幅油画,描绘一艘帆船在大海上破浪航行,画长约60公分,宽40公分。画面左上角飘着一抹殷虹的彩霞,太阳即将东升,犹如火焰即将喷出;船迎着阳光,勇往直前。这是一幅催人奋进的画幅,惜该画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搜,已不知去向。先生还善作炭粉人像画,现尚存其作品数幅。从前东山铜陵专画人物遗像炭粉画的涂开全先生就是先生授教的学生。先生在“八中”就读期间镌刻一个竹笔筒,造型玲珑典雅,上刻“虚怀若谷”四个寸楷字,语带双关,意味深长,下款“则文”,字迹清秀俊逸,刀工细腻流畅。笔筒原存于先生的堂弟许炳炼先生家中,我曾把玩过,令人爱不释手。许炳炼堂叔公已过世,前日笔者造访其家人,始知该笔筒早已失落,确实可惜。先生平时常自制教具,在前何小学任教期间,常教学生用石蜡制作仿真苹果、梨、香蕉、杨桃等物,惟妙惟肖。他用美感激发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增添学习的趣味性,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好评。

先生於省立“八中”毕业后,1918年8月即受聘于海澄县县立第一小学任教员,1920年又转思明县务本小学任教,1921年2月赴南洋印尼北婆罗洲沙捞越福建华侨学校任教。1923年回国,又先后于东山县后林振东小学、东山县五一小学(后更名为东华小学,铜陵第二小学前身),同安县县立第一小学、翼城小学任教员。

为了进一步深造,先生于1928年8月赴上海,在我国著名的教育先贤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勤工俭学”学校学习。结业后,经学校分配,于1929年2月至1931年12月到印尼苏门答腊巨港华侨小学任教员。

先生在上海“勤工俭学”学校学习期间,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又接触了马列主义理论。这对先生的人生观影响较大,为先生一生的诚实做人,勤恳做事优良品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先生从印尼返梓后,遂将多年节俭下来的积蓄,投资独力创办了东山县第一所平民小学,并自任校长,让家境贫困的失学青少年免费入学,受到各方称赞。1942年10月先生又调任“东升小学”、“七星池小学”(均为东山县实验小学前身。平民小学同东升小学合并)校长。

1931年先生创办“东山平民小学”时,即聘一位革命志士高岗山(上海文治大学毕业)(编者注:东山县实验小学百年校庆纪念册称为高刚山)为教员。1932年先生任“东升小学”、“七星池小学”校长后继续聘任高岗山先生为教务主任。期间,校长每月薪酬为大洋16元,教员4元,先生每月将自己的薪金抽出4元补贴高岗山老师,另抽4元补贴一位姓翁的优秀教师。先生对高岗山老师的革命志向极其敬仰,对其身份也心中有数。因而高岗山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宣传革命道理的活动先生都暗中大力支持。1935年先生支持高老师在校创办“浪花剧社”,发起举办“抗日援绥”游艺会,公演筹款大洋七、八十元寄绥远省政府援助抗日。剧社多位老师配合编排演出多场小话剧,宣传抗日救国和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先生与高老师已成挚友,1936年高老师离开东山到外县任教,1937年8月初,他再次来东山,对先生说道:“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现国共合作抗日,我要到漳州工作”。其时,国民党特务已在监视跟踪高老师,又有人向上告密,诬许愿学先生 “羽翼共党”。但先生临危不惧,坦然应对。为保证高老师的安全,在一个情势特别危急的夜晚,先生秘密令其堂弟许炳炼设法用小船冒险将高岗山送至云霄屿头渡口登岸,平安转移。

八年抗战中,先生始终积极参与宣传抗日救国活动。1939-1940年间,日寇、伪军曾三次袭扰东山。县长楼胜利带领全县军民奋力抗击来犯之敌,取得重大胜利。先生时任“东升”小学校长,带领师生积极发动群众支援前线。翌年参与发动各界集资为抗日捐躯的英烈建烈士陵园,先生是“建筑委员会”成员之一,现铜陵“五里亭”抗战烈士陵园前有立碑记载。

1943-1950年期间先生一直担任“东山县图书馆”馆长、“东山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之职。先生秉性刚直,一生疾恶如仇,虽身处国民党贪腐成风、欺压老百姓的黑暗官场,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不与作恶的官僚同流合污。这在东山朝野已有定评。

先生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年轻时夫人因丧子之痛,忧思过度罹患精神病,多方医治未愈。后移居广东故乡,在娘家继续治疗仍未好转。自此,先生与夫人两地分居历数十年。先生对病妻不离不弃,每月除寄部分工资扶养夫人之外,其余作为自己和独女许文秀生活费,勉强维持,节俭度日。夫人离开后,先生含辛茹苦既当爹又当娘,抚养女儿成人,难能可贵。文秀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仍继承父亲清正为人的风范。

先生的父辈曾经营一艘竹桁船,但无力建置自己的居屋,举家借住宗族六房头共有的族产“家墪”旧屋(建于明末)。因此,先生也自然没有任何祖遗房产,确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先生结婚时只好租用他人房屋栖身。夫人离开后,父女就长期借住学校,日子过得非常清苦,难处是可以想到的。但先生胸襟开阔,心性乐观,从未叫苦,从不怨天尤人。

1950年,东山解放后,先生受政府委派参加接收东山中学工作并任教员。同年10月至1952年再次任“东山县第一小学”校长。自1933年2月起,先生二次出任该校校长前后十余年。1952年调东山县“前何小学”,历任校长、教导、教员等职,直至1979年退休。

先生一生极其注重平民教育。解放前除创办第一所“平民小学”外,还多次举办珠算义务培训班,旨在培养平民子弟增进就业技能。先生左右手均会打算盘,动作纯熟流利,并亲自在校授课,用自制的大算盘挂於墙上示教。这种大算盘在串珠的骨轴上绑有棕丝防滑,适于悬挂运算。解放前,我在铜陵的“镇南中心小学”(今实验小学前身)就读时,曾在校“陈列室”见过一个这种大算盘,大算盘的边框上书有“愿学制”三字。

先生解放前虽任过伪职,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其宽大处理、耐心教育和改造,他心中异常感激,常对我们说:“共产党对我宽大处理,政府不计我的历史问题,还留我继续教书。这样的大恩大德,我只能用努力改造,积极工作以为报答。”

先生在执教时认真钻研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先后编撰了小学算术教学补充资料多篇。例如:《简便快速计算法》、《几何元素》、《趣味数学》、《数的整除概念》、《复式应用题》等,并将这些教材油印成册,分发给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学习算术的趣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前何小学的同学常在全县算术竞赛和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先生功不可没,曾多次被评为县教育系统的“先进工作者”。

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六十余年,是一位受人们敬重的好老师。1979年退休时年八十二岁,退休后,先生仍以校为家,在校帮助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常义务为学生作课外辅导,为学生答疑解难,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1980年后,先生被选为县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也是县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列席代表。此后,先生更是焕发青春,精神矍烁。虽年事已高,仍积极为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做一些统战工作,竭尽自己绵薄之力。先生有不少去台的亲友同学。其中萧笠云先生是先生少时同窗,后又曾为同事,关系很好,但自萧先生去台后,双方音讯中断。萧先生在台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先生因思念故人,於1981年特致函萧笠云,动之以情,劝其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业贡献力量。信中说:“一年多来,我反复读了我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越读心情越激动,觉得我国政府提出解放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是合乎情理,顺应民意的,也是符合客观形势,顺应历史潮流的。实现祖国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希望老朋友能够顾念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共同敦促台湾当局接受我国政府的正义主张,尽力拆除人为的藩篱,实现第三次真正的国共合作,共同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但当时该信却未能投寄,遂提交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萧笠云先生有幸听到广播,后曾托人到东山拍摄先生肖像带回台湾留念。

先生於1984年不幸被“土车”撞伤,股骨骨折,卧床不起,久治未愈,於1985年1月逝世,享年八十八岁。举行葬礼时,有亲友、学生共七百余人为其送行,县政协主席吕子祝致悼词,称赞先生“无愧于为人师表,是一位人们钦敬的优秀人民教师。”

先生高风亮节,人格高尚,我们永远怀念他。

(2013年11月)

 

(本文部份资料由许文秀提供)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