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老人谢又秋
栏目:近代 发布时间:2014-07-17

辛亥革命老人谢又秋

傅  崇  毅

辛亥革命老人谢又秋(图1)    谢又秋先生,是东山、诏安两县可数的几个参加辛亥革命的人物之一。

    先生学名镇江,字又秋,清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铜山(今东山县,时隶属诏安县)铜钵一户谢姓贫苦农民家里。因生父已有三个孩子,人多家穷,日食难度,便把他送给当时在铜山开店铺的诏安北关盐行谢友谦先生为子。

    友谦先生出身于书香名门。其祖父谢声鹤岁子出身,任过仙游县训导,善诗能画,著有《雪奚谷诗抄》等;姑母谢芸史,是女诗人、女塾师;伯父谢琯樵,是诏安著名画家、“诏安画派”创始人之一。友谦先生家道殷实,曾向清政府捐了七品散官。他乐善好施,常周济附近农民,见铜钵族亲族亲养活不了第四个孩子,便予抱养,视同己出,着意教育培养。

    谢又秋先生的青少年时期,正值进步人士酝酿维新,民主思想在国内有所传播之际.他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对父亲的“捐官”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当官就要治国治民,治国治民就要有学识才干,捐官是一种腐败行为。因此.他决心靠自己努力奋斗入仕途。

友谦先生对儿子的志向很不放心,为了不让其远出,于又秋先生十七岁时即予完婚。婚后十二年间,育下三男三女。友秋先生虽儿女绕膝,但不忘夙志,终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天(时年二十九岁),密约朋友沈香九离家到省城福州投考新式学堂。  

 一个家庭富裕、儿女成群、正值“而立”之年的读书人,为什么对民主革命如此向往?又秋先生在他撰写的《我在辛亥光复前往的经历》①一文中说:

    “我的革命思想系由感愤而来:甲午战争,清廷失败,割地赔款。东山与台湾一水之隔,时台胞逃到东山避乱者不少,备述日人残杀奸淫惨状,心动为之流泪;遍览到手之时报时册,历知清政窳败,不胜忿满。1907年夏间,黄岗余阿丑应孙中山先生号召起义②,旋闽广两省制军征,召南澳、潮州、漳州三镇会师讨伐,众寡悬殊,革命民军自动解散,清吏凶残,肆意杀戮,诏属西路乡村农民、妇女哀告无门。感景伤情,志思远游,结交智士……”

    当时福州有法政、师范两校招生。两人商量后,沈香九投考师范,又秋先生投考法政。两人均获录取。在法政学校读书期间,又秋先生对清朝那些满、汉族不平等的法律感到义愤填膺。翌年(1908),漳州所属各县到福州就读的学生甚多,他与同学林者仁、朱绍三商量,联系各县学生,每县各选代表二人,组织“漳州留省同乡学会”,又秋先生被推选为总务,林者仁为财务,朱绍三为文书。不久,又扩大组织,成立“外府州留省学会”,每逢星期日聚会一次,名为交流学术、研究科学,实则阅读进步书报和官府邸抄,展开对时政的讨论。

    那时,民主革命热潮风起云涌,又秋先生和“学会”的同志齐心推波助澜。在浙江铁路发生问题时,他们组织学生群起向交通部陈壁电争;漳厦铁路督办陈宝琛侵吞路款,他们集合学生把陈攻击下台;十月二十日,慈禧七十寿辰,旗汛内东教场演戏,他们密约到那里闹事。后来,听说安徽革命志士徐锡麟刺杀清朝官员恩铭以及秋瑾女士勇烈就义,温生才炸死风山等革命事件,又秋先生认为:非颠覆君主专制,国家无有前途;非参加革命组织,不能成为革命家。他的这种思想行动被同校预科彭荫祥得知.遂介绍他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同盟会。于是,又秋先生成为中华同盟会福建支部的一员。   

数月后,闽侯革命人士陈某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与又秋先生等人会晤。大家虽是初次会晤,却亲如兄弟。  中午时,又秋先生请陈某到五柳居吃便饭。席间进行密淡,陈拿出东京同盟会的秘密文件,正要展阅,忽发现有密探监视,且唤该店堂倌持条子到警察局,又秋先生迅速通知陈某赶快离开,自己也借故奔回学校告假后即逃到仓前山青年会隐匿起来。陈某因有大意,被警察抓去,后由其亲戚林炳章保释。警察抓了陈某后,还到法政学堂去搜捕又秋先生,无果。

    宣统元年(1909年)秋天,清政府当局以“府县学生诸多不轨行为”为借口,强行解散“外府州留省学会”。又秋先生认为,“无社团不能集中意志”,便与同学杨慕震密商,把“学会”转入地下,移到南群学馆聚会,日期依旧。后来,因为漳、泉学生不合,学会的活动无形中止。

    宣统二年(1910)夏季,又秋先生毕业于福州法政学堂。  回到诏安,同朋友沈鸣春创办振东高级小学,又与沈焕南到县城附近农村组织农会。但受到地主吴梦丹的嫉视,吴唆使一班地主呈诉县署,说农会“不利地权”,要求立即停办,当局予以支持。又秋先生变换形式,申请建立“劝业道”,被当局搁置不批。

    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宣统三年,即1911年)的鼓舞下,又秋先生于6月间到福州找彭荫祥,因彭荫祥行踪不定,一直到8月间才找到。在密谈革命形势时,彭说:“革命不久将有大作为,漳泉一带要依靠你去组织行动”。又秋先生提出“无兵员”,彭说“到时自有人帮你”。

    离开福州不久,到9月间,又秋先生接到福州来信说:“开学已久,速赴就学”,便又赶到福州去。彭荫祥介绍他与同盟会干事钟南(湖南人)认识。彭、钟说:福州革命形势很好,但地方秩序纷乱,你要赶快南下。又秋先生便搭“海汀”轮船到厦门,找在省高师毕业的朋友钟岳,布置有关革命光复事宜。第二天赶到漳州找林者仁、陈亮、戴国桢等一帮同志,通报省城革命形势,组织响应起义。第三天下午又搭“海坛”轮船赶到汕头,了解广东起义情况,商量潮汕光复之事。而后回到诏安,组织有关同志成立农学讲习所,秘密联络农民,发动乡村丁壮以迎接革命起义。

    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11月 7日,钟南来到诏安,同又秋先生一起会晤驻防诏安的新军管带(相当于营长)王得宝,秘密商量起义之事。9日夜,他们同王得宝去找知县韩克喦,迫他反正起义,剪掉辫子。韩迫于革命形势高涨,答应下来。于是,在10日早晨,诏安县城竖起革命旗帜,鸣炮宣布起义,但仍由韩克喦任县知事,又秋先生管司法,钟南管党务,王得宝管军政,林鸿管财政,将公安局作为临时会议所,释放囚犯,张贴光复布告。这时,全县万众欢腾。

    诏安光复后,潮汕、漳州、南靖、平和等地也相继光复。福州也于11月9日光复,众皆欣慰。

   这时,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传来,又秋先生认为革命任务已经完成,自己又染病在身,便辞去司法科长的职务。

    民国元年(1912年)4月,省城友人来电催促又秋先生到福州。又秋先生到福州后去找彭荫祥,彭已到南平任延建郡道尹;到都督府找彭荫祥的叔父彭寿松和郑祖荫(时两人分别任都督府参事会正、副长),都托故不见,于是产生“辛亥前交接的革命同志,一贵即多变为路人”的感慨。后来,福州发生彭寿松暗杀不同政见的同盟会员蒋筠和黄家宸事件,又秋先生感到人情冷暖,人心叵测,对革命前途产生怀疑。于是,同原有的一些同志商量,动员莆田、永春、泉州、漳州等地在榕的同志组织闽南同乡会,但因意见不一,没有办成。又秋先生却成了省城当权者注视的人物。那时,恰巧铜山马兆麟等人向省申请铜山建县。闽都督府民政司长高登鲤要又秋先生任铜山县丞,又秋先生婉言推辞,后来,高的兄弟高登艇(当时任省财政参事)一再动员,说这样可以照顾家乡和家庭,又秋先生才接受了委任。

又秋先生任铜山县丞半年多,着力整饬社会治安,严厉惩办了明火执仗、打家劫舍的强盗(俗称“撞变贼”),使铜山社会日趋安宁。民国2年(1913年)6月,原满清官僚张元奇任民政长,要调又秋先生到沙县任知事,又秋先生恳辞不赴。于是,回到诏安,一面教育子女,一面在笋庄创办启蒙小学,还与友人沈矩曾研究农学,试验台种甘蔗和棉花。对于政事,不予打理。

  袁世凯倒台死亡后,在友人的鼓励下,又秋先生于民国6年(1917年)到广东,先后在潮汕和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靖国军、粤军、自治军、讨贼军等的工作,任过国民党中央党部干事,某部副统领(相当于团级)等职。后来,辞职回家,弃政从商,并继续办启蒙小学。

 在又秋先生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谢振山(谢晓岗)思想进步,反对国民党右派,在其主持启蒙小学期间,同一批左派青年一起进行革命活动,支持十九路军反对蒋介石,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于民国22年 (1933年)被暗杀于漳浦赤湖。民国24年(1935年)2月,又秋先生的元配夫人杨赛云不幸逝世。翌年迁居于东山县铜陵镇后铺山居住,并娶张氏为继室。

 解放后,经历七十余载沧桑的又秋先生.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在东山县被尊称为“辛亥革命老人”。1953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聘任他为馆员。1956年,在东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东山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959年,八十高龄的又秋先生,目睹东山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辉煌的建设成就,感慨万千,常赋诗歌咏,其中有两首刊载于东山县委办公室编印的《东山光辉十年》一书。

“文化大革命”中,又秋先生曾因致力保护铜山关帝庙而被批判,家中所藏数十幅珍贵书画和一些古玩也被搜抄一空,但他拥护共产党的意志并没有动摇。 19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三),先生病逝于东山铜陵住宅,享年九十四岁,葬于铜陵之郊。

 

注①载于《福建文史资料》第27辑。

②即广东饶平县黄岗的“丁未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