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彝
栏目:古代 发布时间:2014-07-10

唐朝彝 (1640—1696) 铜陵顶街人,字偕藻。《漳州府志》说唐朝彝“少而孤,家故贫也,不言利。”铜山“迁界” 时,流离漳州、南靖一带。
唐朝彝少年时,勤学苦读,功名成就。清康熙五年(1666)乡试中举人。翌年会试成进士,殿试二甲,授内弘文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满文。康熙九年(1670),实授广西道御史,弹责贪官污吏,斥除供给陋规,清官为正,着有政声。随后历任山东、山西、京畿、河南、广东诸道御史。他的真臣品格,受到康熙帝的赏识,接连提升为通政司左右参议、太仆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宗人府府丞等职,赠朝仪大夫。
唐朝彝为人清慎,和衷集事,然大义所在,刚介不可回。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二十八日,皇帝在干清门听都院各首长面奏机宜,对推荐福建人张仲举充任江西按察使一职时,他认为张仅是个平常人,无大才干,不应保举,他不顾都察院官员要奏请将其革职的威协,坚持原则。对于此事,玄烨帝肯定了唐朝彝的忠言。翌年,他奉皇帝之命前往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荣河(今山西荣河昙)致祭古先帝女娲和成汤。
唐朝彝在宗人府任府丞时,掌握皇族的生死、婚嫁、俸祿、封荫等事务。有个笔帖式故意呈上一堆满文草本,请它画押稿尾。不料朝彜精通满文,一一批示,使众满官相顾惊骇,无不佩服。
唐朝彝为官期间,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顾安危,为民申冤,智斩贝勒爷的故事,已在本书《民娱民俗章》“天官锁” 节目中表述。
康熙十九年(1680),铜山“复界”, 百姓回归,唐朝彜返铜山为母亲治丧守制。此间,他为重修铜山古城撰写《大都督詹公重建铜山城功德》。同时,呼吁复修南溟书院,兴办义学,因他奉命出任广东道御史而暂搁。15年后,因病回到漳州,还念念不忘,时任漳浦知县陈汝咸深受感动,于次年修葺书院,重兴铜山文教。
唐朝彝居官清廉,居家不治私第,负廓数椽,仅避风雨,受万民敬仰。唐朝彝故居后座为主屋,厅堂上悬挂康熙帝御赐匾额《永锡堂》,两旁木刻对联:“万古姓名光青史,一生忠义出天资。”厅堂中央的祀案上置有一方双龙戏珠镏金木刻的唐朝彝神主牌。大厅墙上原挂有唐朝彝《陈北溪故里》诗幅:“村落半榛芜,乔木尚苍翠。北溪故里间,父老能指示。自昔吾道难,斯文不终坠。至道日流行,如川之泻地。紫阳集大成,继往开来世。先生从之游,门墙俨高第。天下莫能宗,正学反诬伪。托迹建溪山,寻源溯洙泗。先生佩服深,不改生平志。北溪结真隐,源流同一致。嗟予生已晚,不得执鞭辔。何处荐清香,泪洒溪流逝。”(此诗存清光绪版《漳州府志》卷41)
唐朝彝一生56年,除了清贫就是爱好诗文,著有《易学说编》、《西台疏草》、《汇青堂诗集》、《陈北溪故里诗》等书。撰写《提督许公重修陂闸碑记》、《大都督詹公重修铜城功徳碑记》、《大都督黄公稿兴庙惠民功德碑》等。
 据说唐朝彝因杀贝勒爷后,皇帝赐“天官锁” 和“凉伞”,让他避祸回乡。他回家后一直把“凉伞” 放在大厅门后的角落里。有一次,其夫人在门外大埕纺“大线”, 唐朝彝看到夫人一生没有享到贵人之福,不忍而內疚,让她把“凉伞” 拿岀来遮阳挡风。恰巧,县官路过看到“凉伞”, 识得这是皇帝赐予之物, 慌忙下轿叩拜唐大人。传说以后还竖了一块石碑,上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唐朝彝故居,为漳州市县級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