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年谱注译
栏目:道周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15

原文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三十有四。

  是时督学岳公(讳和声)抵漳校士,拔先生第一。因极论喜怒哀乐未发之旨(1)。复与先生讲学会城。

  秋八月,先生中式乡试第七人,典试者为内翰丁公(讳绍轼)、礼科张公(讳孔教),分校者晋江令张公(讳履端),松江华亭人也(2)

洪谱:十一月,子如京师(3),作逆流序(余略同)。

 

注释

1)未发之旨:程颐认为:“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提出性为体、为未发;心为用、为已发的观点。这是宋代理学家对《中庸》提出的中和之义的理解和发展。是理学心性论和修养方法论的重大学术理论问题,是中国一千年以来的哲学主流。

2)松江华亭:今上海市。

3)京师:这里指北京。明代有三个首都,即北京、南京、中都凤阳。北京是行政首都,南京是陪都,也叫留都,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

 

译文

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先生三十四岁。

这个时候,督学岳和声先生到达漳州考评读书人,选拔先生为第一名。由于详细论述了喜怒哀乐未发之旨的思想观点,又和先生一起到省城福州讲学。

   秋天八月,先生参加乡试获中第七名。主考官为内阁中书丁绍轼先生、礼部科臣张孔教先生,审核者是晋江县令张履端先生,他是松江府华亭县人。

洪思年谱:十一月,先生到北京,作《逆流序》(其余大致相同)。

 

原文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年三十有五。

  归自燕都,复杜门着三易洞玑,未就。客有裒(1)其杂作为骈枝别集(2)以行世者,非其好也。于是先生自为序曰:『夙年著书数十万言,明天地之道、帝王之义、万物变化之纪,极博穷微,世犹非之。乃复卑贬其论,以自托其雕镂之末。然其持论不一,往往自戾,今之人亦无得而称焉。

洪谱:自京师归,复杜门于东皋。有书与门人曰:『骑驴载道,凄风烈日,计六千里,幸以皮骨归,见老亲双鬓之外,四壁自如,穷于昔日』。又有书曰:『仆自两年来,日市数升米,或一二年许,虽苗鱼姜蕨莫之敢问,自计为诸生时未尝至此。今无可奈何耳!贫何所不乐,但今老母日忧朝餐,殊非人理耳!忍此过后年,不知如何』?

 

注释:


1)裒(póu):聚集、编辑。

2)骈枝别集:黄道周早期著作之一。

 
译文:
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先生三十五岁。
从北京回来,又闭门写作《三易洞玑》,没有完成。有人编辑先生的杂著结集为《骈枝别集》出版,这不是先生所喜欢的。因此先生自己作序言说:“早年著书几十万字,阐明天地的运行本质、帝王的治国大义、万物的变化规律,努力探索宏观世界,观察研究微观领域,世人还是有非议,只好卑微地贬低这些论述,自我托词这些都是雕虫小技。然而各种观点不一致,往往自相矛盾,到现在人们还是没有得到统一的意见而欣赏它。”
《洪思年谱》:从北京归来,又在东城家里闭门不出。在给学生的信中说:“骑着毛驴上路,凄风苦雨,炎炎烈日,共计六千里路,瘦得皮包骨,幸亏平安归来。看见老母亲双鬓花白,家徒四壁,日子比以前更加艰难。”又有书信说:“两年以来,每天只买几升米的日子也许有一两年了,即使是小鱼蔬菜也不敢问价,自认在没有当生员的时候也不至于此。现在非常无奈,贫穷也不至于不快乐,但是现在老母亲每天担忧三餐,这不是人之常情吗!忍耐克服到后年,不知境况如何?”


 

原文

  光宗泰昌元年(庚申),先生年三十有六。

以三易洞玑未成,昼则布算,夜测分野,键户(1)无外交。有书与绍和云:『某寡特(2)之生,与六亲澹泛(3)。自以一身飘泊尘海,独守庐舍,无似人声动二三月也』(洪谱同)。

 

注释

1)键户:关闭门户。

2)寡特:孤寡特立。《诗经·唐风·有杕之杜序》:“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另外,“某寡特之生”。清·陈寿祺《黄漳浦集》卷十七,429页作“仆寡特余生。”

3)澹泛:澹泊泛散。

 

译文

光宗泰昌元年(1620((庚申),先生三十六岁。

因为《三易洞玑》还没有写成,白天就布图运算,晚上测量星象,关闭门户没有对外交往。在给张绍和先生的信中说:“我孤寡特立一辈子,和亲戚关系淡薄泛散。自己认为孓然一身在尘世中漂泊,独守陋室,好像没有声音动静有两三个月了。”(洪思年谱大致相同)

 

原文

  熹宗天启元年(辛酉),先生年三十有七。

是秋,公车(1)北上。生平著经书制义,其刻行于世者,曰逆流小草,其未刻者亦不下千余首。尝有言曰:『战场中拔父救兄,异乡里遇妻怜子,天下事都如做秀才赴科场时,则何事不可做也』(洪谱甚略)。

 

注释

1)公车: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译文

熹宗天启元年(1621)(辛酉),先生三十七岁。

这年秋天,先生以举人的身份进京参加考试。有生以来都在写作,写经书制订义理,刻印刊行问世的有《逆流小草》,那些没有刻印的也不下一千余首。曾经说过:“就像在战场中扶起父亲救助兄长,在异乡里遇见娇妻怜惜幼子,如果天下的事情都像秀才赶考时的严肃认真,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成呢!”(洪思年谱比较简略)

 

原文

  二年(壬戌),先生年三十有八。

  成进士。是科会试分考者为韩公(讳日缵),得先生文异之曰:『此必福建黄子也』!此拆号,益自诧不妄。又起俦闻之先君(1):先生既授馆职(2),乃不能别赁屋,寓于漳会馆之庑(3)下。先君(讳烈)时登壬戌武籍,每策蹇(4)伏谒(5)先生,通刺(6)以手。虽旅次杂沓,而门户悠然。

是时魏珰(7)虐焰方炽,文湛持(讳震孟)(8)、郑峚阳(讳鄤)(9)与先生约同尽言报国。湛持请以身先之,死而后继之。先生疏稿已具,既而弗果。故先生后有疏云:『郑鄤者,天启时与臣同为庶常(10)。鄤与震孟先后抗疏(11),臣以迎母,且至三疏三焚。郑鄤常以为怯』。呜呼!先生许友报国之盟,盖敦践于十余年之后矣(洪谱略同)。

 

注释

1)先君:先父。指作者庄起俦的父亲庄烈,天启二年武进士。汉·班昭《东征赋》:“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

2)馆职:明、清两代称翰林院、詹事府官员为馆职。

3)庑wǔ):古代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屋子。《说文》:“庑,堂下周屋。”

4)蹇:驽马或者驴子。唐·孟浩然《唐城馆中早发寄杨使君》:“策赴前程。”

5)伏谒:伏地通报姓名。《史记·佞幸列传》:“江都王望见,以为天子,辟从者,伏谒道傍。嫣驱不见。”

6)通刺:出示名片以求延见。刺,名片。汉·王充《论衡·骨相》:“韩生谢遣相工,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

7魏珰:珰,宦官帽子上的装饰品,借指宦官。魏忠贤(15681627),河北肃宁县人,明末宦官,司礼秉笔太监。他的当政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宦官专权时期。

8)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别号湛持。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年五十始成进士。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卒年六十三。《明史》说“震孟以风节显。”

9)郑鄤15941639),字谦止,号峚(mì阳,明代常州横林人,天启二年进士。因上疏弹劾阉党,被降职外调,回籍候补,后被削职为民。崇祯八年复起用,遭温体仁诬陷,以“杖母”罪被捕,崇祯十二年被凌迟处死,成为明末一大冤案。郑鄤死后,黄道周慨然叹息:正直而遭显戮,文士而蒙恶声,古今无甚于此者。有如此知音为之鸣冤,为之赞颂,郑鄤可以死而瞑目了。

10)庶常:明太祖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置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始专隶于翰林院,选才华出众、文学优秀、书法好的进士担任,谓之“选馆”。

11)文震孟上的奏疏是《勤政讲学疏》,希望皇帝能够勤于政务关心国事。魏忠贤把文震孟的奏章“留中”(也就是不批示、不发下),而内廷传出文震孟将被廷杖处死的消息。郑鄤为了履行朋友的誓言,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奏稿,题名就叫《谏留中疏》,因为文震孟的奏章已经被留中十余天了。他从文震孟的奏疏说起,说到留中的弊病,再说到本朝武宗和神宗时的乱象,奏疏中的“权珰之炀竈”“奸辅之藉丛”这两句话,使郑鄤声名鹤起。由于大臣的极力营救,文震孟和郑鄤只受到降级调外使用的处分。

 

译文

天启二年(1622)(壬戌),先生三十八岁。

成为进士。该科会试的分考官是韩日缵先生,得到先生的文章很惊讶说:“这一定是福建的黄先生。”等到拆开号码,更加惊讶自己没有猜错。另外,起俦听先父说,先生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却没有办法租赁房子,寓居在漳州会馆走廊的房间里。先父当时考中了壬戌科的武进士,每次骑着老马拜访先生,都手里拿着名片,伏地通报姓名。虽然旅馆杂乱,但是门户闲适悠然。

当时魏忠贤气焰正嚣张,文震孟、郑鄤和先生相约直言上疏忠心报国。文震孟请求第一个上疏弹劾魏忠贤,如果死了再继续上疏。先生的奏疏已经写好了,却没有呈上去。因此多年以后先生在奏疏中说:“郑鄤在天启年间和我同为庶吉士,郑鄤和文震孟先后上疏弹劾魏忠贤,我因为要迎接老母来京,导致了三次写好奏疏三次烧毁,郑鄤经常认为这是胆怯的表现。”唉!先生许诺朋友报效国家的约定,诚心铭记,在十多年以后才实现。(洪思年谱大致相同)

原文

  三年(癸亥),先生年三十有九。

迎太夫人来京就养,而孺人(1)林氏侍太夫人至嘉兴卒。时同乡周公(讳起元)(2)方巡抚姑苏,闻之,经纪其丧,更遣人护太夫人至京。及岁丙寅,周公以忤珰被逮。先生在家,倾凑得数千金,随众捐助,而太夫人犹恨薄酬也。按先生与烃叔书云:『吾母闻绵翁之变,涕泣阑干(3),至为婢儿所笑。母乃愈泣,继之以詈(4)。今想此怀,猿肠(5)尽绝耳!』(洪谱同)

 

注释:
(1)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正规区分为: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
(2)周起元(1571~1626):东林七君子之一。字仲先,号绵贞,福建海澄(今漳州龙海)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任御史,后谪为广西参议。天启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指控织造太监李实贪恣不法,又为苏州同知杨姜辨冤,遭魏忠贤恨,被诬为乾没帑金十万两,逮入狱中,拷掠至死。有《周忠愍奏疏》。
(3)阑干:用竹、木制成的遮拦物,即栏杆。这里比喻泪水横流。宋·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4)詈(lì):骂,责骂。《战国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5)猿肠:柔肠也。李商隐《即日》:“几时逢雁足,著处断猿肠。”
 
译文:
天启三年(1623)(癸亥),先生三十九岁。
迎接太夫人来北京赡养,夫人林氏侍奉太夫人走到浙江嘉兴,林氏因病去世。当时同乡周起元先生正好巡抚苏州,听说这件事,帮助料理丧事,更是派人护送太夫人到北京。到了丙寅年(1626),周起元因为忤逆魏忠贤被捕。先生在家乡倾其所有,凑到了几千两银子,和大家一起捐献相助,太夫人还懊恼银子太少。按照先生给张烃叔的书信记述:“我母亲听说绵贞老先生有难,悲伤哭泣,泪水横流,以至于被婢女所笑,母亲更加伤心哭泣,接着就责骂。现在想起这个情景,柔肠寸断啊!”(洪思年谱相同)


 

原文

  四年(甲子),先生年四十。

初散馆(1),授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按先生疏有『初散馆,请使朝鲜』之语(洪谱同)。

 

注释

1)散馆:明清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译文

天启四年(1624)(甲子),先生四十岁。

年初散馆,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按照先生奏疏描述,有“年初散馆,请求出使朝鲜”的话。(洪思年谱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