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今重现 问乡愁好识途
栏目:社区一角 发布时间:2020-11-12


下田社区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开拓者之一谭其骥先生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屠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生活中,缺少地名的指示,人们将无所适从,会遇到诸多麻烦甚至引起混乱。地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地关系尤为亲密。即使小地名、老地名、小街、小巷,虽只限于当时当地、一街一巷,却关系不小。地名融入集体、民众的生活和记忆,也成为同胞”、“同乡铁证

老地名是古代历史的流传,更是记忆与乡愁的承载。每个离乡背井的游子无论走多远,一听到故乡的老地名,总会勾起无限情思。

一个老地名,也许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例如下田社区的打银街,这条有着300余年历史、近30米长的银饰加工老街,始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盛于清嘉庆年间。《龙溪风物志》载:“明清时期,铜山是一个海运业发达的通商港口和手工业鼎盛的贸易场所。南北商家来此停泊时,购买东山金银首饰,贩卖到新加坡、菲律宾、日本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海洋与港口经济的发展,促使铜山民间工艺在南北经济、文化交融中,彼此相互影响,在借鉴吸收中得以发展,饮誉闽、粤、台和东南亚一带。

打银,即制作银器,其实也包括制作金饰。银饰在东山人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婴儿满月的礼物、结婚嫁妆到佛像身上所穿戴的帽冠,无不广泛应用,因而促使东山首饰加工业的较快发展。“合发”、“联芳”、“集宝珍”、“珍记”等银铺字号记录着一代代老银匠的精湛技艺和品牌的诚信,也记载着铜山的历史足迹和万种风情。

老地名是代表家乡的一个符号,承载着游子浓浓的乡愁。在外的日子,他们因共同的地名而结缘,一起寻找共同的乡愁记忆;在内心深处,地名则是千山万水之外那座不灭的灯塔,连接着家乡的父老,照亮着回家的归途。

随着时代的更迭,老地名渐渐被忘却,二维码门牌的新地名取代了老地名,虽然有利于社会治安“共建共治共享”,但也造成外地游子投递困难、两岸同胞寻根寻祖及姓氏对接困难等不便,屏蔽了民众的乡愁,让人不禁惋惜。

推进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老地名的交替。地名可以交替,文化不能“失忆”。保护老地名至关重要,有助于保留生活记忆,勾起情感交融;也有助于保持地方文化及其要素的稳定性,留住乡愁,加强地方人群的凝聚力,丰富文化内涵。

老地名今重现 问乡愁好识途(图1)

2020年,为使老地名得以传承和传播,打造出优质的“小巷文化”,下田社区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行动,努力提升辖区内的旅游文化内涵,开展地名保护工作。在打银街、石鼓街、庙顶巷、部院衙等地安装路标指示木牌,重现被屏蔽的老地名,守住文化的根,留住回家的路,给乡愁一个寄托,为“生态旅游岛·富美新东山”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