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年谱注译
栏目:道周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15

原文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二十有三。

夏四月,丁外艰(1)。按丹台续骚序云:『游归而值家变,窭(2)益甚』。先生自序亦言不能自具殡殓,酬意万一。又闻先生当父殁,远告诸友,得数金。号哭奔驰,且踊且仆,中途忽遗其金,行十余里乃觉。悲伤诧憏,复还寻觅。有野人得所遗金,守之不去,曰:『此必向者(3)孝子所遗也』。俄而先生至,呼号抢地。野人曰:『金幸在此,老夫惧所需之亟也,故踆踆(4)于此,以须君来耳』。悉授所遗金。先生于是捧野老,令坐,拜谢而去。故忧愁愤郁而作续骚。而邑父母黄公(讳应举)(5)为之序曰:『余治漳浦,初校士,得黄文置第一。及召对多士,独不见黄生,已知其有父丧也。徐询其状,数系策往来山间,时时遨游千里外。趣伍使(6)召至。果白衣冠挥涕至县庭,偃蹇(7)不拜。大声言生命数奇,不能事吾父,又安能事长者?遂趋出。余大异其人。数念生贫,问所言具悉无有。乃问撰结何若,生又自谓无有。既乃陨涕(8)出其袖中书,文如离骚也』。

 

注释

(1) 丁外艰:父丧,俗称外艰:母丧,俗称内艰。明·宋濂《叶治中历官记》:“(侯)丁外艰而还,重纪至元三年,补江浙行中书宣使。”

(2) 窭(jù):贫穷、贫寒。《尔雅》:“窭,贫也。”

(3) 向者:副词,刚才、不久之前。

(4) 踆踆(qūn):行走的样子。张衡《西京赋》:“怪兽陆梁,大雀踆踆。”

(5) 黄应举:广东南海(今佛山市)人,万历三十三年进士。

(6) 伍使:同伴的人。

(7) 偃蹇(yǎn jiǎn)骄横、傲慢。· 柳宗元《柳河东集》:“惧其偃蹇。”

(8) 陨涕:流泪。《汉书·元后传》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於陛下。”

 

译文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末),先生二十三岁。

    夏天四月,父亲去世,按照林茂桂先生在《续离骚》序言的记述:“游历回来而恰逢家庭巨变,更加贫困艰难。”先生的自序也说:“自己没有能力给父亲殡殓入棺,以尽一点点心意。”又听说先生在父亲去世时,告诉各位亲友,得到一些钱,边走边嚎啕大哭,身体不停地仰起又扒下。中途丢失了钱,走了十余里路才发现,悲伤失意,返回寻找。有村夫捡到了钱,守在那里不敢离开,心想:“这一定是刚才某个孝子遗失的。”一会儿来到这里,嚎啕大哭。村夫说:“钱幸好被我捡到,老夫担心你一定急着用钱,所以在这里徘徊,等待先生的到来。”于是把捡到的钱全部交给先生。先生扶着村夫坐好,然后跪地拜谢才离开。因此,先生怀着悲伤愤慨的心情写下了《续离骚》。当时地方父母官黄应举先生为《续离骚》作序说:“我执政漳浦,初次考评读书人,黄道周的文章得第一。等到召见了许多读书人,唯独没有看见黄道周,我已经知道他父亲去世了。慢慢询问他的状况,说他常常带着书本往来于山林之间,思想遨游到千里之外。通过他的同伴请他,果然白衣白帽含着眼泪来到县衙,态度傲慢没有行礼,大声说,学生命中注定不一样,不能侍奉我的父亲,又怎么能侍奉长官呢?于是快步走出。我非常奇异他这个人,几次惦念该生贫穷,问他家庭情况,一无所有;又问他写作情况,该生又说没有,过后就流着泪从袖子里拿出文章,行文就像《离骚》啊!”

 

原文

洪谱:夏四月,丁外艰,念其亲诧憏(1)未能自直,负奇(2)以死。又值艰难,委命于空山,亲戚乖离,无以自振。穷至不能为丧。虽欲自比湘累(3),又何过焉?故忧愁愤郁,而续离骚赋,作离疚经。既殡,作九盭(4)传。南海黄公应举为漳浦令。初校士,得子文置第一。黄公心异之,以为其人必魁岸而多髯,老大如平津牧豕(5)时,少者亦不下如长沙(6),亟欲见其人。及召诸生,仓皇问众人:『黄生安在』?知其有丧。乃徐询其状,盖二十许人,数系策往来山间,时时游数千里外。黄公又大异之,以为彼所仲蔚(7)、子平(8)之流者乎?出其袖中书,文如离骚。黄公见之,泣曰:『余亦幼而孤。而黄子如此者,其才使之然也。余视生,类有道者。千古而下,多知生者。余未敢自为知已也』。而其相值,则既如此矣。时读数行,黄公不觉涕泗之横集(9)也(余略同)。

 

注释

1)诧憏(chì):不得志。

(2) 负奇:身负奇志、胸怀大志。

(3) 湘累:屈原无罪赴汨罗江而死,因在湘地,故曰“湘累”。《汉书·扬雄传》:“钦吊楚之湘累。”

(4) 盭(lì),同“戾”,乖戾、乖违。

(5) 平津牧豕:平津侯公孙弘(前200~前121),少时家贫,在海边牧猪,刻苦读书到四十岁。六十岁时被汉武帝拜为博士,担任丞相。

(6) 长沙: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年少才高,二十岁时文帝召为博士,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

(7) 仲蔚:俞允文(15121579),江苏昆山人,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十五岁作《马鞍山赋》。

(8) 子平:汉代隐士,名向长,字子平,生卒年不详。通《老子》《易经》,游五岳名山而不知所终。

(9) 横集:纵横交集。《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

 

译文

《洪思年谱》:夏天四月,父亲去世,想起父亲不得志没有机会自我表现,身负奇志而死。又值日子艰难,只能委身于深山,亲戚背离,没有办法振作起来,穷到不能为父亲发丧。先生想自比屈原,又有何罪过呢?因此,忧伤愤慨而作《续离骚赋》,作《离疚经》。出殡之后,作《九盭传》。南海黄应举先生当漳浦县令,初次考评读书人,黄道周的文章得第一。黄公心里诧异,以为这个人一定身材魁梧而且络腮胡须,年纪大的就像公孙弘在海边牧猪,年纪小的也不会比贾谊年轻,急于见此人。等到召见了这些读书人,匆忙问大家:“黄姓学生在吗?”才知道他在服丧。慢慢询问他的状况,不过二十来岁,说他常常带着书本往来于山林之间,思想遨游到千里之外。黄公更加惊讶,以为他是仲蔚、子平之流的人物。(见面后,黄道周)从袖子里拿出文章,行文就像《离骚》。黄公看到这些,流泪说:“我也是年轻丧父。黄先生现在就这样,是你的才能所致,我看你和有道之人很相似,千百年之后人们都会知道你的,我不敢和你引为知己啊!”而他们的相遇,就已经是这样了解了。当时读了几行诗,黄公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其余大致相同)

 

原文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年二十有四。

  馆(1)于卢司徒(2),日令从者给侍。久之,先生弗乐也。适孝廉张绍和(讳爕)(3)至浦,与先生谈,契如旧相得。既还郡,言于太史高公(讳克正)(4),为书以迓先生。先生遂以是秋来居绍和之霏云居。绍和性通脱,先生竟夕危坐,平居未尝离衣冠。于是绍和不敢为宴见,命其弟烃叔(讳绍科)(5)肃先生晨夕起居。绍和乃时间出(6)商略上下。故先生后有书云:『某尝卧斋头近千日,盘盂庋(7)阁,半可勒铭(8)也』(洪谱略同,惟编次在丁未年下,而阙戊申一年,疑有脱误)。

洪谱:子讲易于漳上。居亡何(9),兰水(10)之人或以为黄子达者。少宰蒋公(11)始见子而问易,子与之略谈大畜(12)而别。于是兰水之人闻之,往而问易焉(此条亦编在丁未,与前条毗连,疏亦脱写戊申也)。

 

注释

1)馆:家馆,旧时指教学的地方。即黄道周在卢司徒家里做私塾老师。

2)卢司徒:卢维祯(15431610),字司典,号瑞峰,别号水竹居士。福建漳浦县城后沟巷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授太常寺博士,历任太常寺少、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退休后长居漳浦,做了许多好事。

(3)张燮(1574~1640):字绍和,自号海滨逸史,龙溪县石码人。年轻时文章诗歌名噪一时。张燮20岁中举后,无心仕途,不再进京考进士走做官的路,而是定居石码镇侍奉父亲。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写成《东西洋考》。天启年间,何乔远荐张燮入朝编修《神宗实录》,力辞不就。他是黄道周的好友。

4)高克正:生卒年不详,龙海市海澄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翰林院检讨,纂修国史,故称太史公。

5)张绍科(1571?):字烃叔,张燮的堂弟,黄道周挚友。

6)间出:不断出现,经常出来。

7)庋(guǐ):收藏。元·柳贯《尊经堂》:“经尊道则尊,有合严宾。”

(8)勒铭:镌刻铭文。宋·陆游《夜泊水村》诗:“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9)亡何:不久之后。《汉书·翟方进传》:“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居亡何,方进奏咸与逢信‘邪枉贪污,营私多欲’。”

10)兰水:古代南靖称兰水县,这里指漳州九龙江一带。

11)少宰蒋公:少宰是吏部侍郎的别称。蒋公:蒋孟育(15581619),字道力,号恬庵,明代同安县澳头人, 后迁居金门。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等职。

12大畜:《易》卦名,指养精蓄锐,积德于身,所蓄至大。

 

译文

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先生二十四岁。

在卢司徒家里做私塾老师,每天都有仆人伺候,久而久之,先生不高兴。恰好举人张绍和来到漳浦,和先生交谈,默契就如老相识。他回到漳州后,把这个情况告诉太史公高克正先生。张绍和写信欢迎先生到来,那年秋天,先生住进了张绍和家的霏云居。绍和先生性格开朗洒脱,先生却整夜正襟危坐,平时在家里也是衣冠整齐。所以绍和不敢请先生喝酒宴饮,叫他弟弟烃叔恭敬地伺候先生早晚的起居生活,绍和也经常出来和先生探讨一些问题。因此后来先生有书信说到:“我曾经躲在书斋近千日,吃住在藏书阁,差不多可以写铭文了。”(洪谱大致相同,只是编在丁未年下面,戊申一年,怀疑有脱落的错误)

《洪思年谱》:先生在漳州讲学《易经》,住了没有多长时间,九龙江一带的人们有的就认为先生是通达之人。少宰蒋公第一次见到先生就请教《易经》,先生和他简略介绍了大畜卦就告别了。于是九龙江一带的人们听说这样,纷纷前往请教《易经》。(此条也编在丁未年,和上一条相连,分开脱离写在戊申年)。

 

原文

  三十七年(己酉),先生年二十有五。

服除。是岁,奉母侨居浦邑中。已娶孺人林氏,复居浦之东郭。按先生徙泽记云:『于是屠维作噩(1),日月俱合(2),独掖老母,外托人国。伯达(3)断情于华阴(谓伯兄也),仲翔(4)寄家于蛮服。虽得雌得雄(5),未辨出世之心;而匪兕匪虎(6),名深在野之感矣』。又曰:『计吾生世,稍有知识,未二十载,三移其居焉』。秋七月,先生赴会城就试,不遇返。渡钓龙江,舟覆溺水,恍惚如梦,遇有一人导之前行,至一殿甚宏敞,榜曰「倪黄」。复导而出,出乃泊岸,衣裳尽湿。先生大异,而姑识其事。天启壬戌选馆(7)之夕,倪鸿宝(8)亦梦之。比揭榜,倪第一,而先生第二。两人各述所梦,遂相得甚欢,厥后行事亦相类,盖定数云。

 

注释

1)屠维作噩:太岁纪年法中己酉年的代称,屠维为己,作噩为酉。

2)日月俱合:指此年日期和月份都是己酉的日子,据侯真平先生考证,五月二十九日比较合理。

3)伯达:东汉大臣张禹,字伯达,他父亲死了拒收巨额钱财。典出《后汉书·张禹传》。文中“谓伯兄也”有误。

4仲翔:郭仲翔是冯梦龙《喻世明言》中《吴保安弃家赎友》人物,讲吴保安为救患难中的郭仲翔,牺牲家庭的故事。

5)得雌得雄:典出《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知道坚强也知道柔弱。

6)匪兕匪虎:《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思是: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兕(sì):犀牛。

7)选馆:指被选任馆职进入翰林院学习。

8)倪鸿宝:倪元璐(15931644),号鸿宝,字汝玉,浙江上虞人。他是黄道周好友,画家、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至户、礼两部尚书。李自成入京,自缢死。

 

译文

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先生二十五岁。

为父守丧期满。这年侍奉母亲侨居在漳浦城中。已经娶了夫人林氏,又迁居到县城东面城边。按照先生《徙泽记》记述:“因此在己酉年,日期和月份都是己酉的日子,独自扶着老母,出外寄居在县城。就像东汉大臣张禹在华阴拒绝巨额钱财,就像郭仲翔落难寄居在蛮地。知道坚强也懂得柔弱,却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欲无求于人世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有名声大而在野外游荡的感觉。”又说:“计算从我出生,开始懂事,还没有二十年,已经三次搬家了。”秋天七月,到省城参加考试,没有赶上而返回。渡钓龙江的时候,翻船落水,恍惚如在梦里,遇上一个人引导向前走,来到一座宫殿面前,宏伟宽敞,匾额写着“倪黄”二字。又引导出来到岸边,衣服全部湿透,先生感到奇异,便记住了这件事。天启壬戌年(1622)选任官职的那天晚上,倪鸿宝也做了同样的梦,等到揭榜时,倪鸿宝第一,先生第二。两人说了所作的梦,于是相交甚欢,从此之后两人行为事迹也类似,这是命中注定的。

 

原文

洪谱:黄子既免丧,乃奉母青原夫人庐于东皋以居。后门人筑为明诚堂,今为黄子祠也。隆武二年,赐表文明书院。子作易本象凡八卷,亦以深明天人之际,然犹谓未足以尽易,不欲存,以属门人张若化(1)、张若仲(2)存其草于山中,令勿传。自易象正作,而后门人以易本象附其后。子少时,常推李文利(3)之律吕而用之,今复推之于东皋之上,知其不然也。乃求之史记伶州鸠(4)、管夷吾(5)、左丘明(6)而律正,然后黄图之二十有四律出焉。然则子之律何取之?曰:子 之律盖取之历与易也。吾观子之推律也,尺有二寸分之以为二宫。上宫以为节,下宫以为中。中之气,阳也;节之气,阴也。上宫以为阴,下宫以为阳。始于黄钟之阳八十有一,终于黄钟之阴三十有九。呜呼!有律以来,秦人或以黄钟之阴为黄钟,汉人或以黄钟之阳为黄钟,故李文利及郑世子(7)诸家,皆因吕氏、淮南子以三寸九分为黄钟矣。至于子,始以为不然而正之。然则京房(8)如何?曰:京房之律有六十,万宝常(9)之律有八十有四,钱乐之(10)律有三百有六十,而子独以为京房精微也,,然皆不知一律之各有一百二十分与一律之各有上下宫。嗟乎!礼乐之坏既二千年,必谓其犹有古人之法存焉达人起而整顿之乎!

 

注释

1)张若化(15991684):字雨玉,号苍峦,若仲胞兄。漳浦丹山古致顶(今赤土溪东村古致)人。青年时师事黄道周,得闻儒家明诚的学说,领悟到其中的精微和要旨。崇祯九年(1636),中举人,明亡后,南明隆武在福州建立政权,征拜若化为江西监察御史,他应召赴任数月,随即乞请归休。从此,在丹山家中隐居40年,励志独行,疾恶守义,徜徉泉石,啸歌自得。康熙二十三年(1684),无疾而终,享年85岁。他的著作有《磊庵存稿》。(2张若仲(16121695):字声玉,号次峦。漳浦丹山古致顶(今赤土溪东村古致)人。崇祯九年(1636),与兄若化同榜中式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登进士,授益王府长史。母病乞休,明亡后,山居五十年,清修独善,著有《梅花草堂稿》,以寿终。乡人称其兄弟为“丹山二先生。”

3李文利:明代莆田人,字乾遂,号两山,成化举人,官思南府教授,著有《律吕考注》等书。

4)伶州鸠:周朝乐官,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问律伶州鸠,认为“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

5)管夷吾:管仲?~公元前645),春秋初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对内进行著名的“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强大,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政策,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6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左氏春秋》作者。

7)郑世子:朱载堉(15361611),系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郑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封为世子。著有《乐律全书》等书,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即“根号212次方”,此理论传到西方后,巴赫根据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十二平均律成为西方的标准调音。

8)京房(前77~前37):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今文易学开创者,主张灾异和政治联系。

9)万宝常(?~约595):隋代音乐家,江南人。其父大通曾从梁朝部将归附北齐,后图谋逃返江南,事情泄露被杀。宝常亦因株连获罪,配充乐户,成为乐工。

10)钱乐之:中国古代律历学家。曾任南朝宋的太史令。生卒年不详。钱乐之据京房六十律推演出了“三百六十律”,把三分损益法的律制推到了极端。

 

译文

《洪思年谱》:先生已经免除了丧服,就侍奉母亲青原公夫人在城东边建房居住。后来学生改建成为明诚堂,现在是先生的祠堂。隆武二年,赐赠匾额“文明书院”。先生作《易本象》共八卷,用来探究天地人间的规律,但还是认为不足以完全穷尽《易经》,不想保存,嘱咐学生张若化、张若仲将草稿保存在山洞中,叫他们不要流传。《易象正》完稿之后,学生就把《易本象》附在后面。先生年轻时常常推算李文利的音律而且应用它,现在在城东新居重新推算,知道不是这样的。然后从《史记》记载的伶州鸠、管夷吾、左丘明史料中得出正确的推算音律的方法,最终得出黄图二十四律。然而先生的音律从哪里得到的呢?说:先生的音律取之于历法和周易。我观察先生推算音律,每一尺二寸,分为二宫,上宫叫做“节”,下宫叫做“中”。“中”的气为阳,“节”的气为阴,上宫作为阴,下宫作为阳。开始于黄钟之阳有八十一,结束于黄钟之阴有三十九。啊!自从有音律以来,秦国人以黄钟之阴为黄钟,汉朝人以黄钟之阳为黄钟。因此李文利、郑世子等学者,都因为《吕氏春秋》《淮南子》,把三寸九分作为黄钟,直到先生开始认为不是这样而校正之。但是京房怎么样呢?说:京房的音律有六十,万宝常的音律有八十四,钱乐之的音律有三百六十。而先生只认为京房的音律精妙细微,认为还是有古人的好方法保存着,但是都不知道每一律有一百二十分和每一律有上下宫之分。可叹啊!礼乐崩坏已经二千年,一定要等待通达之人出现再进行整理。

 

原文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年二十有六。

时时来郡中,诸先达竞延致如素交。先生虽布衣,辄持古谊坐上座无诎(1)。按先生榕坛问业云:『某未为诸生时,尝过(2)郑观察(3),方取器量晷(4),问某云:「若知北极有处中天否」?某谢不知。又问「表影有处倒南否」?亦谢不知。又问「日出入有非卯酉否」?又谢不知。观察默然,别论史汉(5)文章诸杂事。某归,愧恨不食也。夜持竹几坐中庭者,如此两年之间二、三百日,乃知南北中分阴阳赢缩(6)之说,以非观察授我,诬也』。先生又尝于邺山(7)告诸同人曰:『后生近先生辈最为有益。某年二十余,尝同丹台林公至郡寺,谒西圣及先贤像。林公曰:「若知今兹共谒者何人也」?某云:「聪明智慧人也」。林公曰:「是亿劫(8)来劳心苦行人耳。吾辈硬竖脊梁,仰钻劳心霜铁苦行,则异日亦可受人拜谒矣」。嗟乎!后生求益,何可不亲近先辈』(洪谱略同)?

 

注释

1)诎(qū):辞塞。《史记·李斯列传》:“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

2过:拜访、探望。《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其友。”

3)郑观察:指郑怀魁,龙溪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曾任浙江按察副使,后辞官不仕。观察是官名,也称道员或道台。是布政使派出巡视、管理一省部分地区的行政官员。

4晷(guǐ):日影。量晷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 

5)史汉:指《史记》《汉书》。

6赢缩:进退。《史记·天官书》岁星赢缩。”

7)邺山:漳州龙海江东桥西侧的邺侯山麓,原有一座背山临江,幽雅清静的学舍书房式古建筑,名日邺山讲堂,是黄道周先生讲学处

8)亿劫:佛教把生命产生到灭绝叫做一劫,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亿劫是比喻的说法。

 

译文

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戌),先生二十六岁。

常常到漳州来,许多长辈和知名人士竞相引见交往就像真诚纯洁的朋友。先生虽然是平民身份,举止行为像古代贤人,坐在上席没有推辞。按照先生《榕坛问业》的记述:“我还没有生员身份的时候,曾经拜访郑观察,他摆好日晷测量日影,问我说:‘你知道北极有太阳光直射吗?’我告诉他不知道。又问:‘日晷里的倒影有斜向南边吗?’也告诉他不知道。又问:‘太阳升起和落下有不在卯时和酉时的吗?’又告诉他不知道。郑观察神色黯然,另外说了一些《史记》、《汉书》和文章等杂事。我回来后惭愧悔恨吃不下饭,晚上搬竹凳坐在院子中间,这样在两年当中大概观察了二三百天,才掌握了南北平分,阴阳进退的知识。如果说这些知识不是郑观察传授给我,这是诬陷啊!”先生又曾经在邺山告诉大家说:“晚辈向长辈学习最为有益,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同林茂桂先生到漳州的寺院,瞻仰朝拜西圣和先贤的画像,林公说:‘你知道现在在这里让人们瞻仰朝拜的是什么人吗?’我说:‘是聪明智慧有学问的人。’林公说:‘是亿万年来,劳其心志艰苦实践的人们,我们挺直脊梁仰望先贤,殚精竭虑钻研学习,风雨无阻艰苦实践,那么,将来也可以受到后人的瞻仰朝拜啊!’唉!晚辈追求上进,怎么可能不向长辈学习呢!”(洪思年谱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