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 书 为 宝 ——《叶占梅书法集》序
栏目:名人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16

惟 书 为 宝

——《叶占梅书法集》序 游明元

     我认识叶占梅先生是从他写的一幅门匾“惟书为宝”四个字开始的。整个匾做得朴实而精致,古泰蓝色的字迹在白灰匾底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古拙而醒目大方,飘逸着一股书香气,路过的人无不止步观赏几眼。我念小学时,每天回家都会自然抬头观望。我舅朱文铸是国家一级画师,他每次返梓,也喜欢来看一看,我常随其后聆听他的评点,久而久之深深地领会到这四个字的内涵,可以说对我走向艺术之路是有影响的,在绘画中我时常以“惟书为宝”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的作品。现在从事图书馆工作,也都离不开儿时文化艺术的熏陶。   解读一件作品,脱离不了时代的文化语境。如果我们了解了叶先生的创作背景,就不难理解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坚持什么,放弃什么。处于那特殊年代,他写书法的第一任务,是为了养家糊口,为自己所从事的石刻书写底稿,所以要根据“饭碗”的要求,遵循雕刻石碑的工艺特性来书写,力求工整、端庄、古朴、文雅的格调,然而运笔之间不时也透露出一种惘然的状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似乎找不到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意,找不到在“修契事”时“群贤毕至”“流畅曲水”“惠风和畅”的环境中,风度超逸、墨彩飞动的风流潇洒姿态;找不到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子家庙碑》等所反映出来的厚重、雄壮的颜家霸气。也正因为他的工整、端庄、朴实的书风,使它更接近大众。他有幸以年迈古稀之年获得第二次解放,艺术成就也再一次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站的角度、所持的依据。在叶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运笔善于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通过按笔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错落有致,平中见奇,既符合规范法度,又富于变化。“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从叶先生的作品中很难找到雷奔云集,绵婉使转,牵连飞渡,高山流水,泻于千里之势。然而他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的力感,不仅让人们看到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而且可以领略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     欣赏叶先生的作品,我从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率真,平实与淡泊,让人话出心性,走进平常。我相信书集的出版很容易使人将书家的审美理想、情性修养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第一次拜访叶先生,是1983年我在文化馆主持一次全县书画展向先生征稿,见面时他正在家门前聚精会神地雕刻石碑,他的话不多,朴实、善良、和谒可亲。事后通过几次会议我们接触就多了,还给我留下几幅墨宝。先生逝世后,出于对先生的爱戴和从事文化工作的本能,我曾向先生后人提出为叶先生出版书法集的建议,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实现,直至两个月前,黄振桂、许振清先生专程来馆谈到筹备结集之事,还邀我给先生的书法作论为序。我心里很高兴,但又恐不胜笔力,时间一拖再拖,没有提起笔来,原因是叶先生文本框: 叶占梅《惟书为宝》惟 书 为 宝 ——《叶占梅书法集》序 (图2)不仅是书法家,也是民间艺人,是位能工巧匠,有诸方面的艺术成就,我担心没有能够全面了解领会其艺术思想,但又怕影响集子出版的时间,只能谈点粗浅的心得,做书集的马前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