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恩 录 ——忆陈宝善师
栏目:名人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16

感  恩  录

——忆陈宝善师

林语堂

    陈师宝善,原籍东山县,逊清秀才,后移居云霄县,所以他有时也说是云霄人。

    民国三年,我负笈就学于鼓浪屿东山上寻源书院,陈教师即应聘莅校教我们这一班的国文。记得第一课教清代周槐树的《汉高帝论》,登台讲解,旁若无人;继之即高声朗诵,低徊往复,绕梁三匝。  当日学侣凝神受教,毫无倦容。落后每逢陈老师的课,大家都栩栩然有生气,并且“铜山西崩,洛钟来应”起来了,于是满堂洋溢了“弦诵之声”。

    陈老师为怕学生久而生厌,有时也选些诗歌及笔记小说作补充教材。记得他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商人妇的姿态及抑扬顿挫、抗坠疾徐的弦音,都会以行动及声调形容传达出来。这时真的把讲台当做戏台了。有一次,岸然道貌的卢校长突然前来查班,陈老师正在开讲聊斋《黄英》一篇,一时不好意思,就停下来,大家再请他继续讲下去,连卢校长也听到完场才满意而退。

    陈老师对于鼓励学子,诱掖后进,极尽苦口婆心。他批改文卷,确下了牵萝补屋工夫,凡有可用句子,必尽量保留,加以密圈……一圈圈到底,于是学子个个心悦诚服,喜欢亲炙他。我常常到他房间去替他烹茶,同时也得“执经问难”之乐。有时老人家高兴了,还带我们登山临水,耳之所闻,目之所触,遇有诗文的材料,就随时随地指点,阳春烟景,大块文章,经过他一提示,就能豁人眉宇,荡人心胸。

    我傍陈老师的讲筵先后计两年,只觉书味醰上,乐且无艺(编者注:此处疑抄录有误)。

以后学校迁移到漳州去,陈老师随校内迁,他仍是本着以往诲人不倦的精神施教。

    有一段时期,陈老师曾应聘到安南某学校任教席,乘桴浮海,吾道其南,不亲聆教诲近十年,关于他在海外的消息就隔断了。

    民国十七年春,我曾驱车往漳州转到平和琯溪观察分校,顺道趋谒陈老师于芝山仰止亭畔。他已从安南返国,还仍旧贯地任寻源书院的文史讲席。多年阔别,如今重逢,一时悲喜交集。陈老师平生不修边幅,有时毛发种种,于思如戟,讵知从海外归来后,已西其装而革其履,精神较前焕发得多了。当日我曾善颂地说:“老师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必享遐龄!”,他又善祷地笑着说:“但能如愿以偿,并且与子同之。”晤言半日,我才驱车往平和琯溪去。

    迨日寇攻陷厦门,我即仓皇南来菲岛,关于陈老师的起居更茫然了。到民三十四年战事完结,重返鼓浪洞天之下,遍询往日学侣与陈老师的消息,知尚健在,仍在芝山原校,并知他常常垂问到我的近况。乃呈上一纸书问候,并附南国幽居杂诗数首就正。陈老师立即赐下两律,恭录于后:

    寒斋把卷自吟哦,忽覩鸾笺拜子歌。

    奉倩才华堪擘海,盈川文思若悬河。

    书兼赋手休嫌短,诗杂仙心岂在多。

    此外挥毫垂雨露,蜚声艺苑有余波。

   

新诗休厌百回吟,字字如珠喜不禁。

    未许潘江专擅美,依然鲍庾两遗音。

    摛词掞藻推能手,戛玉敲金费苦心。

    此去催声铜钵忿,椰风蕉雨夕阳沉。

    右两律,低徊往复,如珠走盘,想见陈老师挥毫落纸时爽利淋漓之态。但词多溢美,又令我惭愧至于无地自容。然老师奖掖后进鼓励学子的苦心,仍不减当年,可谓:“老而无悔,”然受之者却万分难过。计二十年来师门的墨宝,手边只留这一段,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好贻傥来之诮,亦在所不辞,惟报师门深恩厚爱之愚诚,谁能埋没乎?

    大抵是民国三十六年,陈老师即辞人世,身后如何,已无从探悉,惟知他伯道无儿,中郎有女,颇能继承先人书香,其他则茫然了。海天浩然,心念旧恩,即书此篇,聊申“心衷”于万一。

 

(本文载于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所著

《感旧录》,转引自《东山文史资料》第十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