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闲适 含蓄深藏 ——沈振东先生的书法艺术
栏目:现代 发布时间:2014-07-16

从容闲适 含蓄深藏

——沈振东先生的书法艺术

罗觉华

二十年前,我应邀到东山县电大执教《中国文学》。一得暇即与几位书友品茗论字,饮酒挥毫。一个夏日,偶然得见沈先生的一幅行楷对联,大吃一惊——该联碑帖相容,用笔沉厚,结体于端严中寓灵巧,敛放自如,实非一般民间书画家所能为者。当时“书法热”甫兴,耳寓目见的行家书法寥寥,不经意见竟在海岛一隅领略到传统书法一脉的魅力,感慨系之良久。

今年盛夏,有幸偕友人赴东山拜访沈振东先生,夙愿得偿。沈先生的寓所,在铜陵镇。跨入大门即是天井,右边围墙上嵌着一方大理石,镌有“博雅”二字,字迹秀挺温厚,为沈先生手书,十分醒目。走进正厅,袛见中堂供着关公夜谈的画像,两侧配联一对:“削魏平吴扶炎汉,降魔伏虏佐熙明。”横批为“仁义行圣。”字与书皆用镜框环护着,尤见整肃华美。联语为沈先生墨迹,行笔方圆兼具,墨色润枯合宜,朗朗有神,堪称沈先生得意之作。厅堂左右壁上悬挂着的,则是漳州厦门两地几位前辈书画家的条幅,与堂联相映生辉,构成一个清雅和谐的整体。置身其间,顿觉墨香阵阵袭来,尘嚣暑气尽释。

沈先生书法之旅已长达六十余载,一直依经典碑帖而行。他于稚童时即得父亲启蒙,从颜楷入手,在减价结构的方正庄重上狠下功夫。继而苦临黄山谷、赵子昂法帖,力求将擒纵之书法、妍媚之姿态、匀净之骨肉一一再现,为日后个人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又得母舅指导,改习于右任行楷书,以体味北碑一路俊逸洒脱、遒劲疏放之美。随后,转攻北魏名碑《郑文公》、《石门铭》,从中悟籇隶笔意和刚柔相济之理,年复一年,渐臻佳境,遂告功成。

沈先生擅行楷,作品风格鲜明,亦碑亦帖,巧拙互见。因其所学皆有所本,沉浸于古碑帖不计时日,厚积而薄发,故作品中每一点画都讲究准确周全,多用中锋,含蓄深藏,并以北碑笔法卸行楷,将碑体楷书的内擫笔划转为外拓,掺入籇法圆笔,多得圆润委婉、蕴藉平和之致。结体偏于纵势,常在工稳中求疏宕,开合间得优游。整体的布白喜用字字独立的北碑式样,于规整安详的表达中谋取气韵上的连贯,省却了许多刻意营造尚未繁琐,轻松朗畅,自得怡然。

沈先生行楷书多佳作,《司马光客中初夏诗》立轴的点画节奏明快,简洁凝练,提按变化从容闲适,清爽焕发,兼具碑帖风神;谋篇布局错落有致,平中寓奇,团和一气。《梅尧臣鲁山山行诗》糅合楷行草,碑帖互相参透,方折处精整严实,环转时不失浑穆,且每每辅之以逸放舒展之笔,故执傲凝重中平添了几分清隽,耐人咀嚼品味。《节録兰亭集序》则一变故态,去沉稳含蓄而取轻灵跃动,行笔娴熟,精气外耀,飘然欲举,传达出潇洒快适、清新儒雅的流美风致,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文辞含义融为一体,颇得书画与文谐、文与情惬之妙。

在书法空间切割的掌控上,沈先生一向表现出十足的理性和自信,近些年的行楷作品如此,早期的碑体楷书作品亦然。如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为人民服务》等作品,文字内容长,可自始至终沉着稳健,无一懈笔和拖沓处,只是其基本功之扎实。此外,还可在其偶尔为之的籇书作品中得到印证,如《刘克庄词一首》中堂,小豪的每一线条的组合安排,都相当的妥帖、精密、规范,着实不易——尽管少了些书写的意趣。

沈先生已七十八高龄,仍耳聪目明。他曾在小学、中学任教达四十年之久,受其熏陶者难以数计。他为人谦和,为艺勤勉,享誉一方。作为东山县书协第一届主席、漳州市书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福建省书协老会员,沈先生的书法艺术在当地的影响相当广泛,其作品及传略也入编多种辞书。欣闻沈先生书法作品集即将付梓,谨呈此拙文,并恭祝沈先生健康、快乐!

(2005年10月8日于艮斋)

(本文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漳州教育学院副教授)

 

从容闲适 含蓄深藏 ——沈振东先生的书法艺术(图1) 

《沈振东书法集》书名为福建省名书法家吴迺光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