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精竭虑谋大业 ——缅怀陈汉波先生
栏目:现代 发布时间:2014-07-16

殚精竭虑谋大业

——缅怀陈汉波先生

林定泗

殚精竭虑谋大业 ——缅怀陈汉波先生(图1)我在五十多年前就认识陈汉波先生了,那时他在东山县实验小学教书,我还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有一天我见他给高年级学生上作文辅导课,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这时,风,越来越大;海浪,越来越高……”教室里鸦雀无声。当时我就想:将来陈老师要是能教到我,就好了。可是不久他就“失踪”了,原来他调县方志办了。

后来,我因为对地方文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从有关资料中知道,陈汉波先生出生于1927年,父亲陈宝鼎是清宣统己酉年(1909)的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朝廷且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拔贡人选,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拔贡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民国10年东山县知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陈汉波先生,由于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加上他酷爱读书又具备博览群书的客观条件,因此,年轻时候的陈汉波就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

陈汉波老师是好老师。陈先生1946年毕业于云霄师范学校,曾多年从事小学教育。他先后在古雷和东山第一小学任教。每到一处,都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他的学生、原县档案局局长陈阿保在《回忆我在东山实小的老师》中,称赞他:“陈汉波老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学校像花园:新建的水泥地面的内操场走廊边沿,摆着两长列五颜六色的鲜花,校门口至围墙之间一片空地,全部种花。一打听,原来是以陈汉波老师为主,陈兆庆老师为辅操办的。这么多花卉要浇水、剪枝、培土、搬移花盆、运出废枝落叶等,每天得花费多少时间呀……陈汉波老师爱生如子有诸多表现,一则尽量多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上历史课,他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增讲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为此,许多同学都喜欢听他的历史课;一则注意收集学生的优点,适时地造舆论给予表扬。有一次,低年级的施扶国在路上捡到一枚金戒指交给学校。陈老师知道后,马上组织一期墙报,自己亲自写一篇《拾金不昧》的文章,并用他工整的‘陈体字’书写报道,在全校引起轰动。施扶国因此受到激励,努力学习,从此成为好学生。”1957年,反右派斗争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供职于东山县实验小学的陈汉波因为记录能力强,被领导派为记录员。这份工作使他没有发言提意见的时间,客观上也使他侥幸逃过一劫,也为他后来施展才华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这时,因为他渊博的知识和“下笔如有神”的写作能力,许多单位已“盯上”了他。

陈汉波老师干一行专一行。1960年,陈汉波先生被调到县地方志办公室,随即参加东山县解放后第一部县志的编撰,负责编写本县古代史部分。陈汉波先生全身心投入编撰工作,果然名不虚传,整理、积累了大量史料。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县旧志书许多史料的缺漏。此时,刚成立不久的东山县潮剧团更缺从事剧本创作的人才,于是陈汉波先生又被调往县潮剧团,担任编导。从1961至1973年前后13年间,他编写历史剧、现代剧多达32部,其中有歌颂正义和良知的历史剧,如《秦香莲》,于1984年被中国音像公司录制,198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出并引起轰动,赞誉之声响彻海内外;又如历史剧《黄道周》,剧中的主人公形象即乡贤黄道周,刚正节义的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让人备受教育;再如歌颂东山八少年的现代剧《东山八少年》,让所到之处的年轻一代深受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也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东山人民拥护人民政府的激情。

遗憾的是,一场文革,给陈汉波先生和他的家庭带来了不幸,也使他对国家的未来产生焦虑。从文革之初,他就成了批判对象。“清队”时候,陈汉波一家有四口人,即他们夫妇俩和两个儿子都被游街、批斗和关押;陈汉波先生被下放到岐下农村。而后,他的两个儿子陈文琛和陈文定作为“知青”也到了平和县南胜公社云后大队务农。其间的1975年秋,陈汉波先生到平和深山找儿子。此时我正与他们同在一个知青点。陈汉波先生先到儿子的住处,而后到同乡知青的住处做礼节性的问候。没想到陈先生到我的住处就不走了,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发现我住处四面糊墙的报纸贴满了生字——那时我把字典上几乎所有的生字都标上拼音和字义,写在废报纸上,然后贴在房间的墙上,以方便识记;还发现了我案头和床上的《红楼梦》、《水浒》等书(那期间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看《红楼梦》,以认识封建社会的反动和腐朽及其必定走向灭亡的命运;同时号召看《水浒》,以认识宋江把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聚义厅改忠义堂,搞投降主义的险恶用心)。这个发现,让他非常感动,说:“在这么闭锁的山沟,你还这么认真读书,实在不容易啊!”言毕,他走到我宿舍门口,望着眼前长条形的狭窄山沟沟,引发了一通言论:“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劳动,这当然好。可是这么多年了,还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将来怎么办?他们的父母怎么办?国家怎么办?”陈汉波先生的感慨,显然是在为年轻人的前景、为国家社会的未来深深忧虑。我由此感觉着“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可敬精神。

打倒四人帮,使他获得政治上的新生,也使他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施展才华,为全县文化事业的复兴和发展贡献力量。

1980年,陈汉波先生被任命为县图书馆副馆长(而后又升任馆长、副研究员),着手创建县图书馆工作,这使他如鱼得水。每日里,都见他早早便来上班,很晚才迟迟回家,一有空就拨弄花草,种上玫瑰、牡丹、水锦、三角梅、茉莉、兰花等等,甚至松柏都种上了,县图书馆由此被装点成花园一般。

陈汉波在图书馆任上所做的四件事,让我佩服不已。

头一件,是给中小学生提供阅读课外书的空间。那时候,刚好我家就在县图书馆前,他知道我已经在东山二中当教师,就经常跑来找我了解学生的读书现状。随后,他在一楼设立了少年儿童图书室,与各小学联系,让学生们在星期日尤其是寒暑假到图书馆读书阅览,鼓励他们撰写学习心得并择优上板报,给予奖励;他还组织中小学生知识竞赛,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励了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件,是设立台湾资料室。在他担任县图书馆长不久,正好两岸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陈汉波先生不失时机地搜集有关台湾的古今图书资料,在图书馆三楼设立台湾资料室,让人们认识台湾是祖国的宝岛,也是不可分割的领土;了解台湾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各种出产;了解历代朝廷对台湾的管理等等;也让人们熟悉郑成功和施琅从东山出师收复台湾的壮举,台湾与大陆尤其与东山的密切关系等等。可以说,陈汉波先生利用图书馆这个阵地,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件,是他竭尽全力,搜集和整理东山城乡地方文史。铜山是历史上或属怀恩县,或属漳浦县、或属诏安县的一个海岛,建县的历史不长,地方文史资料分散,陈汉波先生利用担任图书馆长职务之便,竭尽全力做地方文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于1982年11月翻印清朝乾隆年间本地秀才陈振藻编撰的《铜山志》。这部书,对后人了解昔日东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搜集有关黄道周等名人的古籍,几经努力,搜集到《黄子全集》,尤其是搜集到价值连城的黄道周亲笔《榕颂》手稿。与此同时,他举办“纪念黄道周诞辰四百周年”等大型学术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研究黄道周的专家学者到东山共同研讨黄道周。这一举措,极大地扩大了东山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第四件,是他发动侨居海外的乡人集资购置《四库全书》。该巨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之一,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陈汉波先生把这些宝贵的书籍“束之高阁”,珍重地放在四楼。这是陈汉波先生一生颇为得意的重大成果,他自豪地告诉我:“阿泗,你不知道,咱们龙溪地区只有两个地方有《四库全书》,其中一个就是咱东山!”此后,我是允许进入其中查阅资料的有数读者之一,就是靠着这部巨著,得以查到明代铜山的兵防,明代铜钵村前曾经是盐田,查到黄道周的若干重要著作,尤其是查到乾隆皇帝对黄道周“不愧一代完人”的高度评价的出处,即《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一·乾隆四十一》的一篇上谕(明代):“十一月十六日(甲申),谕……若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议溢於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等历史知识。

由于陈汉波先生的出色工作,1982年县图书馆荣获“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先进集体”(文化部);1985年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省政府);1994年被授予“全省十佳图书馆”(省文化厅)等多项荣誉。陈汉波本人也于1982年被授予“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先进工作者”(文化部)等。

也由于陈汉波先生出色的工作和广泛的知名度,他被选为第一届县政协委员,第二届县政协常委,第三届、第四届县政协副主席。任上,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尤其是关帝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同时,致力于两岸神缘渊源的挖掘和沟通。1980年至1993年,他兼任县政协《东山文史资料》主编,先后征集出版1至10辑《东山文史资料》,对我县两个文明建设起到“存史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他于1990年10月和1992年2月两次访问台湾,不辞劳苦,足迹几乎覆盖了台湾全岛。他往返于两岸,深入考证台湾关帝信仰文化从东山发祥的史迹,不仅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而且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谊,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1992年,65岁的陈汉波先生退休,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休”,他以更大的热情,利用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专门研究的有利条件,加大对关帝文化和两岸神缘渊源关系的挖掘和发展。他于1992年首先提出举办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获得县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这个盛大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不断扩大,早已成为两岸关系的一大桥梁,不仅县委县政府全力投入,漳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甚至福建省委、省政府,全国政协的领导者都前来关心指导;与此同时,台湾方面的党派、社团,尤其是各地寺庙等宗教组织,积极响应,每年都组团前来参加,极大地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互相了解,极大地推动了两岸的和平于发展。

与此同时,他考证出铜陵西门澳为关圣帝君分灵赴台起驾处,并积极倡导在西门澳投建朝圣楼。这个倡导获得东山旅游开发区和广大信众的热烈响应,并于1992年9月25日奠基投建,陈先生为了朝圣楼的建设集资积极奔走呼吁。建成的朝圣楼为7层6檐歇山顶建筑,楼高37米,占地面积1590平方米,建筑面积3398平方米。由于朝圣楼建于海滨水湄上,因此显得突兀高大,令人神往。

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我撰写和出版《海峡圣灵百典》的事。1994年初,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即通过陈汉波先生,以他的影响力,组织数人在一两年内合力撰写东山关帝庙的百首签诗的历史典故。如果此举成功了,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东山关帝文化的内涵,又可以纠正一些无知的卜签者向求签者胡诌所造成的恶果。陈先生一听,非常高兴,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并表示一定帮我挑选这样的人才。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非常懊恼地告诉我:他的这个允诺无法实现,原因是他看中的人,都担心写不好,到时贻笑于大方之家,更怕为后世人所不齿,因此不敢担当。看他诉说时的懊恼,仿佛就是他做错了什么事似的。我有点泄气。他鼓励我说:“阿泗,凭着当年你在平和山区的学习干劲,凭着你20年的积累,凭着你所受的大学中文教育,你一个人也可以完成它!”听了他的话,我倍感温暖,说:“陈先生,即使是我一人,也要把这本书写出来!”陈汉波先生听了,高兴地眼睛眯成一条线:“阿泗,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这件事要是能做成,一定是咱东山关帝文化传播的一件大事。可惜我老了,不然的话,我也想帮你把这本书写成。”十年后书成出版时,他高兴得孩子似的,说一定把它推介给台湾友人。不几天,他问我《海峡圣灵百典》还剩多少,台湾的关帝信众很喜欢这本书,说剩多少,他们就要多少。我告诉他,这本书或送或售,除了还剩三百来本作为自己的存书,再没有了。他听了又高兴又失望,说:“我都跟台湾朋友说了,现在如果没有书给人家,怎么办?”我见状,赶紧说把剩下的书给他,然后我又再版了2000册,才解决了问题。我至今都在感激他对我写此书的鼓励,也深感着他对东山关帝文化传播台湾的高度重视。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长期的劳累,陈汉波先生身体逐渐不支,先是患糖尿病,又并发高血压等其他疾病。2004年8月中旬,陈汉波先生因脑血管出血住医院治疗,后又多次反复,经救治无效,不幸于2005年元月7日0点逝世,享年78岁。

纵观陈汉波先生的一生,早年的他致力于教育事业;中年的他致力于文化事业,晚年的他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陈汉波先生每干一行,就爱一行,专一行,并且都做出显著成绩,可谓殚精竭虑,掷地有声。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曾到东山考察了解谷文昌的事迹,期间得到陈汉波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向他介绍时代背景,提供各种材料。这使张全景十分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尤其是他的坦诚和谦让,他们俩因此成了好朋友。2005年1月中旬,张全景获知陈汉波逝世的消息,随即送来花圈,以示深切的悼念之情。

陈汉波先生值得我们深切缅怀。

 

 

 

 


下一篇: 江彩霞